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 眼 儿
童年莫负好时光
充满童稚的成长故事
快乐的童年(国画) 何彦萍
平凡的母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心 眼 儿

♣ 张富国

心眼儿,是老百姓嘴边的词,用得最多。这东西,有人说是眼力、见识,有人说是内心、心底,也有人说是度量、气量。比如,想多了是小心眼,想少了是小心眼,一直在想是死心眼,不想的话又是死心眼,真不好拿捏!

显然,表达越直观,越容易让人接受。所以,我们的祖先便以人人熟悉的身体器官组合造词,比如手足、肝胆、骨肉、心血等,让人一下子如入其境。厨房里的俗语,熟透的藕——心眼多,擀面杖当笛吹——缺心眼,肚子里揣个漏勺——心眼不少,不动心眼,怎么会如此形象?

心就是心,眼就是眼,单纯得很;但这么一组合,意思可就猛地变得复杂起来。“心眼太高”,暗指见识宽、目标高;“打心眼里喜欢”,是真心喜欢;“你可长点心眼吧”,警告人要有脑子,保持清醒。总之,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儿,心眼一词的含义不尽相同,有趣更奇妙,却总偏于心。

语言的模糊,有时会让听话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心眼一词,看似熟悉,好像也揣着明白,但永远无法弄透它到底是什么。一些语言大师想用“一言蔽之”来概括它时,却又支支吾吾,无从说起,只好尴尬地绕道而去,言它去了。

北宋黄庭坚在《次韵子瞻武昌西山》一诗中也说,“琢磨十年烟两晦,摸索一读心眼开”,可见心眼是后天而生。显然,心眼就是智慧和才能,用得好,造福一方,功德无量;用不好,祸害之心会脱缰,损人之力不可测。

常听人讲,“遇事多用心眼”。无论学识高低,谁都明白,识清心眼这东西,需要时间和经验的包浆。到底是有心眼好,还是没心眼好,要视情况而定。多了少了都不行:多了,可怕更不可靠;少了,可恨更靠不住。适度适中最好,把握好度,恰如其分。

玩心眼的人,有着潜在的目的,所以,善于研读人性,悟性深厚,加之过人的智慧口才,骄人的搔首弄姿,超人的伪装变幻,总会在任何事物面前周旋,表现得游刃有余。如果以金钱为猎物,定会贪得无厌,连呼吸都被熏得充满了铜臭气;如果以名节为猎物,必然珍视羽毛,甚至连耳后的一点点污垢都不容存在;如果以权势为猎物,定会视人命、亲情如粪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活脱脱的政治刽子手。

一旦与心眼多的人相遇、相处,那可能是一场劫难。但是在有心眼的人面前缺心眼,明摆着吃亏;但吃亏不吃罪,因为在缺心眼的人面前耍心眼,那是带凉帽撑伞,多此一举。没心眼的人,常常把世界想象得十分美好,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人行亦行,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要么随心所欲,漫无目的,无所顾忌,对于现实,不应对,或只抱怨、只控诉,沦为人家的工具,任由宰割。但没心眼的人,常常在实际生活中“跟不上趟”,似乎常常陷入拎不清的困境,难以沟通。因为这种人心智水平太差,而提升一个人的心智水平实在太难,结果,常令周边的人头疼,只能避而远之,纷纷逃离。

有人眼珠子乱转,其实是在抖机灵,做聪明状;有人一副憨相,老实厚道,声色不露,心里却玩起了把戏;而有些人,就会避开不善之力,保持做人的底色和底线,远离旋涡,绝不会卷入其中。人人都喜欢和心眼实在的人交往,踏实,感觉可靠。单纯没心眼,似乎是个好词。大家喜欢,归因于无害,不会给人造成压力。我倒觉得,人要有适度的心眼,常怀赤子之心,常与君子之风,有一种清高——绝不追逐世俗,绝不同流合污。善辨是识心眼的B超:物欲横流,心思杂糅,世界变得不可捉摸,不用心眼,何以厘清真假、善恶、美丑?脑子是个好东西,你得让它为自己服务。

“有酒有酒方烂漫,饮酣拔剑心眼乱”,确实,有时,心眼会面临胃口的挑战。《醒世恒言》中说,“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虽识有诈,但利令智昏,原有的心理防线全面崩溃,行为渐趋失控,最后落入陷阱,成为欲望的俘虏。声名利禄的诱惑力,逐步泯灭人性、理性,节制欲望的一面,随之迅速滑向放纵欲望的一面。想到善知是扑灭淫欲的灭火器,不禁哑然失笑。果然,《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人送刑部大臣冯志圻名碑帖,他看也不看,直接退回。他说:“启封若是真品,将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权当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眼不见心不乱,其奈我何?”“封其心眼”成了“断其诱惑”的药石!

人爱照镜子,摆pose,弄眼眉,寻找镜中最好的一面,努力向别人呈现镜中的自己。别人的评价,也像一面镜子,时时映照自己,重塑自我。有些人,在面对与自己利益无关时,显得落落大方;一旦与自己的利益挂钩,就会变得小肚鸡肠,精于算计。“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如此这般,没点心眼儿,真的不好在这个世界上混!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