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高粱莛儿
父亲的一生
秋思(国画) 白金尧
离人心上秋
《月亮出来》: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归乡之旅
超薄片砂轮出世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粱莛儿

♣ 任崇喜

进入浅秋,金风送爽,高粱结在头顶上的穗儿,像高举的火炬。颗粒饱满的高粱穗儿随风摇摆,有野逸之美,比得上水湄边的蒹葭。

在这城郊,你看到的却是,丰硕的高粱穗儿被塑料袋子包裹着,红色的,白色的,为的是防鸟。城郊良好的生态,吸引来大量的鸟儿。它们着实欢愉,蹦蹦跳跳,上下翻飞,随性得很。

举起火炬的那部分,就叫作高粱莛儿。既柔又坚的高粱莛儿,有弹性,可做成馍筐、簸箕、馍箅子、筷子笼、蝈蝈笼、锅盖等生活用具,样样实用。

制作锅盖的过程,叫作“纳锅拍”。这个纳字,本义是丝被水浸湿,在故乡方言里,有补缀、缝补之意,多指密密地缝,如纳鞋底、纳袜子等。

纳锅拍,是农村主妇们的活儿。先选择几根粗细均匀的高粱莛儿,上下两层垂直放置,用大针穿上细麻绳或棉线,从锅拍的中心位置开始,将高粱莛儿纳在一起。然后,以两根高粱莛儿为单位有序添加,针眼轨迹呈“回”形,由中心向外均匀发散。最后,主妇们会把大针扎在中心位置,用一段细线作半径画圆,将圆圈外的部分修剪成相应的造型,再沿着圆圈里约两厘米处加固一圈线,一个锅拍便制作成功。

心灵手巧的农村主妇,凭着一根针、一根线,做的锅拍周正美观,无论是大的、小的,还是方的、圆的,看上去有独特的美感。如果有富余的高粱莛儿,她们往往还会给街坊邻居做几个。远亲不如近邻,这看似薄薄的礼物,却饱含浓浓的情意。

直到今天,一些农村还存留着这样的风俗:女孩子出嫁,娘家要给带上高粱莛儿锅拍、馍筐子等,大多数是当娘的亲手做的。女儿是娘的小棉袄,临行密密缝。可以想象,在这些“作品”上,当娘的要花费多少心思。

这种锅拍用途很广。做饭时,盖那种敞口的大铁锅,严严实实的,蒸焖出来的饭食极其醇厚。也可用来盖水缸、面缸等,晾晒少量辣椒、菜薹、瓜子。

一个高粱莛儿锅拍,可以使用一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烟火的熏染,它会逐渐松弛变形,颜色会变黑。节俭的人家,往往会在上面缝上一层麻布,来延续它的寿命。更换新锅拍,一般在春节前,一则因为秋后有新的高粱莛儿可供纳锅拍,有空闲时间纳锅拍;二是因为春节前后蒸炖烹炸的食品多,需要好的锅盖。最喜人的是包饺子时,用来放置饺子。农家过年,不在高粱莛儿锅拍上撒些面,放上包好的饺子,仿佛就少了什么似的。看到放置得满满的几锅拍饺子,幸福与满足感洋溢心间,一切都是春暖花开。

在从前,能纺一手好线,是农家主妇的骄傲。纺花前要先搓出棉条。搓制棉条,一般用高粱莛儿作工具,长约尺半,粗细如小指。把弹好的棉花用手扯长,按平后放在桌面上,把高粱莛儿放置于其上,用手心平行向前搓动,使高粱莛儿与棉条同时向前滚动。轻轻用力,向前搓动几次后,用一只手捏住高粱莛儿一端,用另一只手掌心按住棉条,匀力拔出高粱莛儿,一根棉条就搓好了。棉条搓好后,整齐、均匀地码放在簸箕里,待纺花时备用。

手巧的农妇淋醋时,用一根细铁丝,先轻轻捅开高粱莛儿松软的中部,然后把它插在缸底的小洞里,让醋顺着高粱莛儿向下滴,用以替代过滤器。不知这样的方法,是否可以淋酒。

在我的印象里,做麻花,是均匀地把面搓成细长条,两头往不同的方向搓,拧在一起后两头捏紧,然后以油炸成的。朋友却说,炸麻花时,把面扯成条状,一圈圈缠在高粱莛儿上面,炸好后把面食从高粱莛儿上捋掉,就是一根麻花。这是他老家的一种做法。据说,这样做出的麻花,个头相当,一圈一圈,如螺旋般上升,十分美观,香酥可口。想来,这样做麻花,似乎有些偷懒,但有民间智慧的光芒在。

用高粱莛儿制作手工品,工具极其简单,仅是小刀、尺子,不用任何黏结剂和加固材料。首先在高粱莛儿上开槽、扣榫。开槽的深度是高粱莛儿直径的一半,宽度是高粱莛儿直径的两倍。在高粱莛儿上量出具体尺寸,用小刀刻出凹槽。然后,将高粱莛儿咬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卯榫接口,构建起一个牢固、平衡的框架结构。

在此基本上,在匠人的想象空间里,花样尽可翻新,形态自然各异,从传统的蝈蝈笼、花灯到各类仿古建筑模型,应有尽有,做工精细,典雅大方。比如笼子,有单间的,有多间的,也有几层“楼”的,高檐浅窗,亮堂暗室,不一而足。这精心扎编而成的手工品,架构合理,疏密有度,搭配得当,不用挂在树上,便一下子亮了人的眼。而且,有股淡淡的高粱香味,更贴近野物的生活环境。麻雀、鹌鹑、八哥、鹦鹉、蚰子、蝈蝈在里面蹦来蹦去、喳喳地叫,再捉来虫子边喂边逗着玩,或者躺在树荫下静听它们唱歌,其乐无穷。

会扎花灯的人,冬闲时,拿出早已备好的高粱莛儿,截成各种不同的部件,扣成一个个灯笼框子,糊上纸,涂上颜色,画上花。据说,扎成这样一个花灯,要七十二道工序。高粱莛儿灯笼便宜,美观轻巧。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乡村元宵节的欢乐气氛,绝对少不了高粱莛儿的功劳。

农家孩子,自有独特的乐趣。早年农村的大多男孩子,都有一把自制弓箭。把竹片或者软木棍两头弯起,用一根绳子固定,一个弓箭便制作完成。别看这种弓箭制作简单,却是农家男孩子的最爱。把高粱莛儿上到弦上,拉弓开箭,嗖的一声飞去,有古时武士威风凛凛的感觉。为寻求刺激,在高粱莛儿顶端,孩子们往往会用黑胶布绑上针,射出去,能深深扎入黄土墙里。有时候,他们会用这种弓箭比赛,看谁射得远射得高。甚至,他们用这种弓箭射树上或天空的鸟儿,尽管往往无济于事。一些顽皮的孩子感觉如此不过瘾,会“独辟蹊径”,以自制的弓箭射羊、射鸡、射狗、射猪等,看到它们被射中后疼得四处逃窜的模样,会高兴得不行。当然,这般顽劣的行径,往往会招致大人们的呵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