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向心愿 森林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其之于人类的意义自不必细说,无论是生态、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森林都发挥着对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举重若轻、影响深远的作用。而作为文化审美的对象,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都和森林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托尔斯泰曾说:“人一旦到六十岁,就应该进入到森林中去。”而早已年过六旬的著名作家陈应松早在2000年就深入森林,从此将自己的文学生命,和神农架地区的广袤森林联结在一起。神农架成为他的精神原乡,此后他大部分的文学创作再也没有离开过神农架的原始森林。数十年间,他不仅创作了多部取材神农架的小说,而且也将神农架磅礴多姿、千变万化的独特自然景观、人文传说细细记下,形成神农架系列散文,这就是他的全新散文集《神农野札》。 《神农野札》中,陈应松集中书写了自己身居神农架地区20余年的独特见闻和生命体验。全书着眼于一个“野”字:神农架“天然去雕饰”的秀美风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令物候变化,野蛮生长的林木花草的芬芳,生于斯长于斯的野生动物的有趣习性,村哥里妇的耕作日常,田家乡野的一饮一啄……野花野草、野山野水、野禽野兽、野史野趣,陈应松都以饱含深情的文笔,将这里充满生命力的一切一一记叙在案,给读者带来无数幅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陈应松以神农架的自然万物作为书写对象,着眼于快节奏城市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深山大泽、山肴野蔌,不仅提供了深度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切口,而且笔涉神农架的野史传说。传达出深厚的人文生态审美,令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以全新的视角认识我们的世界,不只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寻求另一种不同于城市文明的精神的归宿或出路。通过陈应松的生态书写,我们通过回溯人类文明的历史,从更高层面,理解生命的进化史和斗争史。保护自然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伦理关系和价值体系,寻求人的理想生活方式与精神存在方式。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