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5版:都市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杨丽萍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也被称作“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什么是家庭暴力?被扇了一巴掌算不算?面对家暴,如何应对?遭遇家暴,如何收集证据?带着这些疑问,连日来,记者先后采访了律师、婚姻情感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带你直面家暴、正视家暴。 直面家暴 这些行为都是家暴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3名女性中就有1人曾遭受暴力,加害者多为丈夫或亲密伴侣。有发生暴力的地方就是犯罪现场,哪怕这个地方叫作“家庭”。 “家庭暴力行为的对象特定,指的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体现在肉体摧残、精神迫害、虐待式体罚等身体、精神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青工委副主任周斌说。 周斌透露,依据于此,判定家庭暴力主要看是否存在家庭成员间的伤害行为,比如比较直观的身体暴力,像殴打后留下的伤痕;长期的辱骂、威胁恐吓等给对方造成心理创伤的行为也属于精神暴力。 如果被扇了一巴掌,算家暴吗? “算。家暴也会有程度之分。”周斌告诉记者,关于遭受家暴的程度并没有严格规定,主要看被侵害一方受到伤害的程度,以及施暴者使用的手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发生家庭暴力的突出原因主要有心理压力、不当社会观念、自卑与自负心理、暴力遗传与模仿、精神疾病与生理异常等个体因素,以及家庭矛盾与生活应激事件、童年经历等环境因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杨兵分析说。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大部分为女性,但也有一些受害者为男性。”从代际传承角度来看,杨兵透露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目睹或经历过家暴,可能会通过模仿学习(代际传承),成为未来的施暴者。 正视家暴 有效保护自己 杨兵认为,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受虐的暴力环境等童年经历,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使其更容易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心理咨询师宋玮也提到,在充满暴力环境中成长的男性,可能会深受暴力文化的影响而成为施暴者。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施暴者的人格并无特别偏差,相反,在个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他们的暴力行为,这些缺陷包括:自卑、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害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沟通技巧差等。而受虐者则依赖性强、自尊水平低、缺乏自信、无主见,导致对方施暴。所以,这样的女性往往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更多地成为受虐者。”宋玮说。 如果不幸遭遇家庭暴力,哪些可以作为证据保全自己? “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告诫书,都是比较有公信力的证据,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资料可用于证明受伤情况,双方的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能够直观展现暴力发生的过程或威胁内容;第三方介入调解出具的载明发生家庭暴力行为的材料、家庭其他成员或目击者的证人证言、施暴者出具的保证书、认错书等自认材料等,都可以作为有效证据。”周斌说。 周斌透露,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如果是夫妻一方受到家庭暴力的,可以起诉离婚,并且在离婚诉讼中要求施暴者给予损害赔偿。此外,还可以申请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受侵害一方为妇女的,也可以申请妇联介入,进行保护。 反对家暴 我们还要走多远 有一次,一对母女走进了杨兵的辅导室,女儿想让杨兵劝她的妈妈和爸爸解除婚姻,终结掉妈妈被施暴长达15年的经历。但是妈妈固执地认为离婚很丢人,坚持要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庭,所以一直选择隐瞒和沉默。 “家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和看待,从而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给被施暴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诉诸法律、向妇联求助,甚至可以申请法院的保护令。”杨兵说。 “中国人讲究家丑不外扬,家暴这事在多数人眼里属于家庭事务,且一般认为是极端的行为,很少发生。就算发生,也会被认为是少量行为,不会对婚姻本身产生重大影响。”宋玮说,婚姻的缔结和分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谁也不可能那么洒脱,尤其在离婚这事上,更是牵扯了太多的利害关系。“能想到法律的,是不得已的程度。” 宋玮还提到,过去,家庭暴力大多发生在一些知识水平、职业层次、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但根据近年来抽样调查显示,每10个施暴者中,就有1个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暴力的范围正从农村向城市、从低文化素质向高文化素质人群蔓延。 “反对家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宋玮说。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