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6版:综合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文/图 一头裹着花布的小毛驴,绕着石磨一圈又一圈悠然信步(如图);磨盘上,金灿灿的大豆被碾碎后冒出乳白色豆浆,顺着石墨缓缓流入下方容器,一时间豆香四溢……寒冬腊月,在二七区马寨镇申河村的申家大院,这样毛驴拉磨的场景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久远年代。作为非遗项目的石磨豆腐,有着传统工艺的别样魅力。 驴拉磨是申家石磨豆腐百年传承的重要特色。说起申家豆腐,时间还要追溯到1895年。从创始人申发妞代代相传,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石磨豆腐依然保持着它的传统制法和风味。2019年,申家大院的石磨豆腐被评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赋予了这项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 申涛是第四代传人,他告诉记者:“毛驴拉石磨虽然速度较慢,但它的低速运转能最大限度保留大豆的营养,豆腐的口感更细腻,也保留了那份天然的豆香。” 豆腐制作是一个充满匠心与智慧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百年来的技艺积淀和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 豆腐的制作从泡豆开始。挑选的新鲜黄豆被浸泡数小时,直到颗粒饱满、表皮微透光。随后,浸泡好的黄豆被倒入石磨中,小毛驴缓慢地拉动石磨,磨盘转动间,豆浆缓缓流入桶内。磨好的豆浆经过“摇单”过滤,确保更加细腻纯净。 接下来的煮浆环节,工人将过滤后的豆浆倒入大铁锅中,用柴火慢慢加热。火苗舔舐锅底,发出噼啪声,温暖的豆气开始四溢。随着温度升高,锅中的豆浆逐渐泛起细腻的白沫。现场工人告诉记者:“用柴火煮浆,火力更均匀,香气也更自然浓郁。” 煮好的豆浆加入卤水搅拌,迅速凝结成豆花。豆花被舀入木模中,施加均匀压力,静置后豆腐逐渐成形。随着纱布被小心揭开,色泽洁白、质地柔嫩的整块豆腐呈现眼前。工人熟练地将豆腐切割成均匀块状,整齐码放,准备后续加工。 申涛介绍道:“与现代工艺相比,我们的传统工艺每天能制作的豆腐产量较低,但却能最大限度保留豆腐的原味,保持老口感,零添加,更健康。” 虽然是冬日,但申家大院里依旧人头攒动,餐厅内烟雾缭绕,香气扑鼻。游客们围坐在饭桌前,品尝特色豆腐菜品:晶莹剔透的蘸汁老豆腐、香气扑鼻的烧豆腐、入口即化的炖豆腐,每一道菜都让人垂涎欲滴。一位年长的游客感慨道:“专程来到这里品尝老豆腐,味道纯正古朴,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菜,充满了回忆。” “这里展示的是豆腐衍生菜的一部分,我们以豆腐为基础,总共开发了60多道菜品。”申涛介绍,无论是原汁原味的蘸汁老豆腐,还是外酥里嫩的脆皮炸豆腐,或是清新爽口的豆腐干拌菜,每道菜都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如今,申家大院的豆腐产业链已涵盖从原材料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申涛进一步介绍道:“我们使用本地豆子作为原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既保障了原料的质量,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在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申家大院用一头毛驴和一台石磨,将传统手艺的温度与年味儿的记忆传递给了更多人。这份质朴与真诚,成为新春佳节里别样浓郁的味道。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