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一特殊群体,呼吁以更有力举措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异地生活、学习的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在异地生活学习,面临着教育、医疗、心理等诸多亟待解决的权益保障难题,需要拿出更有力举措,筑牢流动儿童保护防线。”李灵表示。
李灵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在受教育方面,流动儿童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户籍限制。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许多流动儿童难以顺利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只能选择民办学校或返乡就读,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业和成长。医疗保障方面,由于异地就医报销手续烦琐、报销比例低等原因,许多流动儿童家庭在面临重大疾病时,往往更容易陷入经济困境。另外,从心理层面而言,由于频繁更换生活环境、融入新集体困难等因素,流动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长期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深远影响。
“共护流动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多方共同协作。”李灵建议,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与教育、民政、卫健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构建更为完善、高效的联动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互通流动儿童权益保障相关信息,共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检察机关可以联合社区、学校等,针对流动儿童群体制定专门的法治宣传计划。通过开展法治讲座、发放通俗易懂的法律宣传手册、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深入普及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流动儿童及家长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
“要想从根本上筑牢流动儿童保护防线,还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大监督问责力度。”李灵建议,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保障流动儿童在教育、医疗、心理等各方面权益的具体细则。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对于落实不力的部门依法依规进行问责,以此推动流动儿童保护工作扎实落地,真正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董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