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李 杨 春回中原,万物生辉。三月的郑州,校园内外处处涌动着劳动的活力与希望。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全市各小学以植树节为契机,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与家校共育,通过深耕“田间课堂”、创新劳动载体、厚植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培育新时代少年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自然课堂 以劳育美 近日,金水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操场上,一场名为《上春山》的诗朗诵拉开了植树节主题活动的序幕。孩子们以诗为媒、以舞传情,用稚嫩的声音歌颂春天的生机。随后,中高年级学生走进“小飞象农场”,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劳动实践。在劳动教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分工合作,为麦田和大蒜种植区除草、施肥。泥土与汗水交织成一首劳动赞歌,队员们体验着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希望。“看着绿油油的麦苗,我心里特别高兴。希望它们能快快长大,这样我就可以在金黄的麦田里奔跑啦!”一个孩子开心地说。 在“东篱本草园”,学生们化身“小小园丁”,亲手种植三叶草、白萝卜和苦苣菜。从松土到撒种,从施肥到灌溉,孩子们见证了种子破土而出的奇迹。这里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三叶草,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的白萝卜,还有“校园萌宠”芦丁鸡的天然饲料——苦苣……他们期待着能在收获的季节,采摘自己亲手播种的劳动成果。劳动不仅是体力活,更是科学课、生命课。学校将中草药种植与生命教育结合,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热爱劳动、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惠济区东风路小学兴隆校区以一场题为《种子的奇妙旅行》的沉浸式科学探索课带领学生探秘种子世界。郑州植物园讲解员通过生动的图片展示和实物演示,带领学生们认识了形态各异的种子,并从科学的角度解密了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一系列互动,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科学知识,更激发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该校区执行校长华秀娟深情寄语全体学生,鼓励他们以自然为课堂,去观察、探索、发现,愿每个孩子像种子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而高新区科学大道第三小学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各具特色的劳动实践内容。低年级学生在家中开展“绿植认养计划”,为家中的花草浇水、施肥、修剪枝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照顾植物,更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一盆盆绿植在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焕发勃勃生机,绿色的种子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中年级学生则走进校园劳动基地,参与蔬菜种植的全周期管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青菜地除草、施肥。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生菜变为午餐的美食,同学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深刻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高年级学生化身“环保宣传员”,走进天健湖公园向市民发放宣传册。他们向过往的市民耐心讲解爱绿护绿的重要性,倡导大家爱护花草树木,共同维护美好的生态环境。 体验农耕 以劳传文 扁担、石磨、织布机……这些传统农具在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的“春耕节”上成了“主角”。近日,该校以“春耕沃野绘新篇”为主题,将农耕文化搬进校园。学生满怀热情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动,体验劳动的喜悦。他们在磨盘前排成一列,轮流握住手柄推动磨盘,为了让金黄色的麦粒变成细腻的面粉,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转动磨盘,不仅领略了先民的智慧,也更加深刻理解了粮食的宝贵。在“织布体验区”,孩子们手握梭子,彩线在轻纱间往来穿梭,仿佛在编织春天的诗行。他们专注认真,不仅了解了织布机的操作方法,更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人的不易。每一次穿引、每一道经纬,都织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让古老技艺在童真里焕发新的生机。 苍耳投掷赛、扁担接力跑……学校还将劳动技能与趣味游戏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苍耳投掷趣多多”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苍耳的特性,懂得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智慧,还锻炼了手眼协调和身体平衡能力,在大自然的馈赠中找到最纯粹的快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训在郑州航空港区领航学校南校区的植树活动中得到生动诠释。学生们在校园里种下一棵棵杏树、柿子树和枣树。挖坑、扶苗、填土、浇水……孩子们还自发组成“护树小队”,用废旧纸板、木片创作“花草树木、我们爱护”等护绿标语。一块小木板,一张硬纸板,在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下摇身变成了各种可爱别致的造型。这些护绿标语牌被悬挂在小树上、花园里,成为无声的环保课堂。此外,每个班级的植物角,一株株绿植也展现着生命的活力,同学们纷纷承担起养护绿植的责任,让“守护生命”有了生动注解。 金水区银河路小学以“星教育”哲学为引领,创新构建红黄蓝“三原色”劳动课程体系,通过红色种植课程铸魂、黄色幸福劳作课程培根、蓝色特色课程赋能,推动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深度融合。学校打造“山碑农场”实践基地,以春耕秋播为载体,将劳动教育与仪式教育相结合。每年春秋两季,师生共同播撒种子,学生在种植、管护、收获中感悟生命成长,收获的蔬菜化身“感恩花束”赠予护学岗志愿者,或通过义卖、烹饪实践实现跨学科融合。从翻土播种到丰收分享,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学生们在汗水中解锁自然密码,在协作中涵养奋斗精神。“劳动不仅是技能,更是情感传递的纽带。”一名学生家长感慨道。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银河路小学2025年春耕仪式即将启动,全校师生期待继续解锁一菜一蔬的生长密码,开启一段充满汗水与欢乐的劳动旅程,用辛勤耕耘,书写属于这个春天的成长故事。 实践创新 以劳赋能 劳动教育不仅锤炼品格,更赋能成长,是“五育融合”的最佳载体。不少学校纷纷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撬动“五育融合”的育人新格局。 为了让孩子能在泥土芬芳中感悟生命力量,在辛勤劳作中培育责任担当,金水区经三路小学开展了“花箱种植”活动。学校党总支书记张仁杰把家里发芽的土豆拿到学校,与孩子们一起翻土、施肥、切块儿、种植、盖土,在实践中学习种植方法,体验劳动的快乐。劳动课教师张睿从家里拿来绿色盆景植物,指导学生移栽到花箱或废弃的花盆里。各班“护绿小队”的队员从家里拿来月季、菊花、杜鹃以及各种种子,在班级花箱旁忙碌起来,成为校园里亮丽的风景。据介绍,该校非常重视劳动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配备专职教师,还因地制宜建起了桃李园、百草园和校园花箱,校内植物多达八十余种。 在二七区长江东路第三小学,劳动教育已升级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学校以“红领巾农科院”“泉心花圃”“饲养乐园”等为阵地,通过“花生收获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种植、管理到烹饪全程参与,在耕作与收获中感悟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学校还开设“动物养护课程”,饲养大鹅、锦鲤、孔雀等动物。在“大白鹅成长记”项目中,学生每天记录鹅的进食量、活动轨迹,了解小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与生活习性,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家园劳动课程中,学校每学期初都会为学生提供适合年龄段的家庭劳动清单,让劳动回归日常成为习惯。此外,还设置了“习俗我传承”“来道拿手菜”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劳动带来的快乐。 在郑州航空港区思存路小学的“一米田园”实践基地,劳动与科学深度融合。在一场亲近自然的成长之旅中,各班学生化身“小农夫”,手持铁锹、水盆、种子,在分配好的区域间忙碌起来。松土、施肥、浇水……他们分工协作,认真种下充满希望的种子。该校副校长史锋表示:“‘一米田园’不仅是一方种植天地,更是劳动教育的生动课堂。我们希望通过亲手播种、精心培育,让孩子们在汗水中学会责任与担当,在收获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劳动可以成为生活与教育的黏合剂,赋予教育以真实,从而实现‘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目标。”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