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词对于孩子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风霜雨露,到草木鸟兽,从家国情深,到塞外战场,感化孩子对天地草木、人生聚散的关怀,诗词能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学修养的人。“为你读诗”栏目,邀请喜爱诗歌的老师,为孩子们读诗、品诗,解读诗词的含义和创作背景,带孩子们走进诗词的世界,让他们真正爱上古诗词,并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本期读诗人:惠济区东风路小学 和婉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简洁而灵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与深情的送别画面,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诗的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短短七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故人”点明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谊,他们是诗友,更是知己,彼此欣赏,惺惺相惜。“西辞”则表明孟浩然的行程方向,他要从黄鹤楼出发,顺江东下前往广陵(今扬州)。黄鹤楼,这座矗立在长江之畔的千古名楼,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它见证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登临题咏,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送别友人,无疑为这场离别增添了几分深沉的韵味。 “烟花三月下扬州”,此句堪称神来之笔,将春天的烂漫与离别之情巧妙融合。“烟花”二字,描绘出阳春三月扬州城的繁华盛景。此时的扬州,柳丝如烟,繁花似锦,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浪漫的气息。这美好的时节,本应是与友人一同赏春游乐之时,可孟浩然却要踏上远行的征程,这就更凸显李白心中的不舍。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对扬州美景的生动渲染,从侧面烘托内心的惆怅,以乐景写哀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送别之情推向了高潮。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孤帆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他的目光始终紧紧追随,不愿错过友人离去的每一个瞬间。此时,映入眼帘的唯有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向着天际无尽地奔流而去。“孤帆”不仅是孟浩然乘坐的船只,更象征着他孤身远行、漂泊天涯的身影,让人不禁为其旅途的孤寂担忧。而“远影碧空尽”,细腻地描绘出诗人凝望孤帆的过程,从清晰可见到逐渐模糊,直至最终消失不见,这漫长的目送中,饱含着多少牵挂、眷恋与不舍。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景中含情,以江水的悠悠不尽,象征着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无穷无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能以质朴的文字传达真挚深沉的情感。在结构上,前两句叙事,清晰交代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友人去向;后两句则转为写景抒情,通过对孤帆远影和长江流水的描写,将惜别之情融入壮阔的自然景色之中,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整首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 李白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之间纯真深厚的友情。它没有悲悲戚戚的伤感,而是在离情别绪中蕴含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在豁达洒脱中彰显真挚的情感。这首诗就像一首悠扬的古曲,余音绕梁,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透过那些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触摸到诗人内心深处那份温暖而动人的情谊,领略到唐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