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书欣 读宋史,尤为铭心的是靖康之耻和风波亭冤案。 一个天下大辱,一个千古奇冤。而它们,均与宋高宗赵构有着很大的关联。 皇帝、嫔妃、宫女、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数千队伍蓬头垢面披枷带锁,含辱抱屈迤逦数里一路北行。故国渐行渐远,故乡一去不返。如果说大宋亡臣北去燕京的道路是一条河流,三千俘虏就是掉落河流远离故土漂向远方的片片落叶,永难踏上回乡之路。 这支队伍里,还押解着赵构的生母韦贤妃和妻子邢秉懿,以及他五个年幼的女儿。唯独缺少了赵构。宋徽宗皇子数十,作为唯一没有被金国俘虏的皇子,当时的赵构身在何方? 他在安阳,在黄河之北,在父母妻女衣不裹体即将行“牵羊礼”北去燕京的必经之路上。史载赵构当时被钦宗皇帝蜡诏封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各地勤王军队直接受其统率的士兵有八万余人,联合其他勤王军队号称百万雄师。面对如狼似虎的金军,赵构犹豫再犹豫,徘徊再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继续的“议和”让数万将士眼睁睁看着兄弟姊妹渡过黄河踏上不归之路。 历史上的赵构,并不是一个懦弱之辈。他作为宋徽宗的第九位皇子,曾数渡黄河。1126年正月,汴京被金兵包围,为了议和,登基不久的宋钦宗召集诸王选派人质,问:“谁肯为朕行?”赵构“慷慨请行”。渡过黄河到达金营后,赵构与金朝太子比试射箭,三矢连中,受怀疑后趁机南逃。是年冬,金军第二次包围汴京,作为人质,赵构再次临危受命,被宋钦宗派往金营,渡过黄河后却半途而止。 赵构北返南渡黄河,成就了一段美丽传说。史料《使金录》记载,赵构被金兵追捕,行至黄河,前有大河,后有追兵,危急关头神人崔府君派泥马助他渡过黄河,摆脱追兵,“泥马渡黄河”的传说由此形成。 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有多少并不重要。传说具体发生于赵构两次北渡黄河的哪一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并不懦弱的赵构骑着泥马渡过黄河后有何作为。 赵构颠沛流离,最终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登上了皇帝宝座。《续资治通鉴》记载,赵构在武功、音乐、书法、诗词、绘画等方面均有着超乎寻常的成就,他文武双全,精通箭术,擅长书法。被称作“元人冠冕”的书法大家赵孟頫,早年学习赵构书法,晚年自成一体后,仍自认无法超越先祖。另外,赵构在治国理政上也展现出独特才能,他推行盐政、税制改革,实施官贷政策,促使江南地区生产迅速恢复。在其统治期间,南宋人口突破一亿,经济繁荣程度达到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被誉为中兴之治。 赵构理政能力堪比刘秀,艺术才气远超刘秀,口碑却远不及刘秀,何也? 《宋史》评价赵构:“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评价也许苛刻了一点儿,但一个人无论才气再高、能力再强,当其道德品质受到质疑时,必然锋芒于囊,黯淡无光。所以,当风波亭上的岳飞仰天长叹时,当万众瞩目的英雄含冤抛头颅时,无论赵构出于什么利益考虑,他必然遭受万人唾弃,背上千古骂名。 一次大辱,一次奇冤,两次就足以让赵构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不可能挺胸昂首,气宇轩昂! 前些天,有幸参观马渡黄河大堤。堤坝广场上,雄伟的“马渡黄河”雕塑巍然耸立,高头大马上的赵构雄姿英发。坝上游人如织,路旁小贩林立。春风微抚,河岸柳丝依依,堤坝樱花成行。隔河而望,黄河北岸麦苗青青,村庄清晰可辨。马渡东西两面,刘江黄河大桥和新郑黄河大桥像两条臂弯,把马渡轻轻揽入怀中。正是枯水季节,河床淤滩成片,河水缓缓且浅浅,站在马渡观景台上,俯瞰黄河,感觉赤脚就能轻松走到黄河对岸。 八百多年前,赵构为了阻挡金军,掘开了黄河,让无数生灵涂炭。八十多年前,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炸开花园口,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马渡记忆、马渡险工……今天的马渡,宽阔的312省道在堤坝腰部与黄河并行伸向远方,黄河大堤则高数十米、宽百余米,高大雄伟,坚固如磐,风景如画。 现今的马渡,早已不用摆着渡船南来北往,再也不用担心出现汹涌的黄河水冲毁堤坝泛滥成灾的场面了。 看着广场上的“泥马”雕塑,心内不禁感慨:泥马只知助人、救人,却不会谏人。崔府君也一样。在叫醒睡梦中的赵构并赠送泥马时,我想他应该告诫一句:勿忘国耻!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