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马渡黄河
陈平的一脚
清风竹韵醉我心
花落江堤簇暖烟(国画)
《中国绘画:元至清》:立体勾勒三朝绘画的发展轨迹
庄子笔下的三重境界
采撷春日的美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清风竹韵醉我心

♣ 庞 英

一场春雨过后,竹子就用它神奇的魔力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它们顶开石块,穿透黑暗,用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执着,在春寒料峭里活成了可爱的模样。娇嫩的竹笋用它们毛茸茸的脑袋钻出泥土,蘸着春雨在天地间写下永恒的诗篇:向下扎根,才能向上成长。四年地下沉寂的日子,换来它们挣脱黑暗后的惊人成长,让人们不得不佩服竹子的坚韧、竹子的智慧和竹子的恒心。

竹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讴歌的典范,是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

早在诗经时期,就有歌咏竹子的名篇问世。“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意思是说淇水弯弯的岸边,长着嫩绿修长的竹子,像文采斐然、品行高尚的君子。自此,竹子与君子有了最深的关联。

看到竹,我们会想起无数文人雅士,因为那一竿竿竹挺立在山林中,不惧寂寞、不怕贫寒、不畏风雨、不惧大风的谦谦君子形象实在让人敬仰。竹美丽的不单单是皮囊,更是内在和灵魂。

立于竹林中,看竹影摇曳,清逸绝尘,仿佛又穿越到了魏晋时期,与竹林七贤有了最美的邂逅。那一群在乱世风云之中,不畏强权,不怕牺牲,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贤士,在竹林中饮酒赋诗、弹琴唱歌,用来表达对世俗的反抗及对自由、高洁的追求。他们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那万竿翠竹之中,与清幽高洁的竹子浑然一体。如今斯人已逝,可是看到了竹子,我们依然会想起竹林七贤,想起魏晋风骨,想起他们与竹子之间动人的故事。

如果说竹林七贤只是爱竹喜竹,那么痴竹恋竹、将竹当作知己的一代文豪苏轼,就不得不提。苏轼曾有关于竹子的名句流传千古。他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当时的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过着被贬居的日子,精神曾一度苦闷。可是当他看到了绿筠轩里的翠竹万竿,竟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欣然题下了那首名句。

在苏轼心中,没有肉无关紧要,可是没有竹子却是万万不行的。一个人不吃肉,顶多会瘦点,可是一个人远离了高洁的追求,则会变得庸俗不堪、无药可救。

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日子中,因为有竹子做伴,苏轼找到了许多慰藉。苏轼穿竹、用竹、食竹、写竹、画竹,与自己的好友兼表兄文同一起钻研关于竹子的画作。文同长期观察竹子的生长形态,对竹子的特征了然于心,他曾告诉苏轼,“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做到心中有数,有了全貌,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精神抖擞的竹子。于是因为这段佳话,后世有了“成竹在胸”的说法。而苏轼和表兄文同,也因为对竹子的痴爱,对画竹的深厚造诣,留下了传承后代的《竹》和《墨竹图》等名作。

在与竹影相伴的流年时光里,苏轼写下了很多关于竹子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留下了不少关于竹子的画作。

竹顶天立地、中通外直,凛然无畏、清雅不俗却又谦虚有节,是苏轼的灵魂知己,也是他的精神伴侣,苏轼对竹子的喜爱到了痴迷程度,引领无数后人爱竹、养竹、画竹,与竹为友。

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笔墨,恣肆描绘着竹的清雅、高洁、坚韧与气节。让一竿竿翠竹穿过岁月的风沙,始终活在后来人的心中,始终带给我们生命的启示和人生引领。

时至今日,人们依旧深深痴迷喜爱着竹子,爱着它的气节,爱着它的无畏、爱着它的淡然,爱着它的雅致,爱着它的浑身是宝,更爱着它的高贵气节。

人们喜爱着竹子,也争相效仿着竹子。竹早用自己的高雅气节,用自己的坚韧勇敢,用自己的默默付出,活成了人们忠实的朋友和生命知己。

清风吹过,千万竿翠竹在风中摇曳,千万根竹笋破土而出。在那一个个青葱的身影当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个文人雅士,他们是竹林七贤,是王维,是文同,是苏轼,是郑板桥,是无数个和竹子一样有品有节怀抱初心的人。原来他们从没有远去,他们一直活在那万竿翠竹之中,活在那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