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韩 峰 虞诩,字升卿,东汉陈郡武平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先祖虞仲曾为虞国首位受封君主,祖父虞经曾任郡县的狱官。虞诩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十二岁时就能通《尚书》。虞诩走上了仕途后,被授任为郎中。 东汉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边的凉州和北边的并州同时遭到了羌人和匈奴的侵犯。面对火烧眉毛的形势,大将军邓骘想放弃偏远的凉州,集中兵力守卫并州,抵抗北边的匈奴。邓骘的想法得到了公卿们几乎一致的附和。初入仕途的虞诩听到后,却向掌管全国军事的太尉张禹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先帝开疆拓土取得了凉州,怎么能轻易放弃呢?放弃了凉州,京畿地区就会失去屏障,面临变成边塞的危险。如果放弃凉州,百姓安于故土不愿迁徙,这样一定会发生变故。凉州多出猛士和武将,放弃了凉州,他们如果和羌人联手席卷东来,恐怕也难以抵挡。到那时,汉朝的江山就毁于一旦了。接着他又提出,奖励凉州官吏、让州郡长官的子弟来朝任官,既是对凉州官吏的奖励,稳定军心,也可将这些子弟作为人质,以防凉州官吏叛汉。虞诩的拳拳爱国之心和远见卓识,得到了张禹的赞赏,使凉州未被放弃。 高高在上骄横跋扈的大将军邓骘,却因虞诩否定了自己的意见而怀恨在心,视若仇敌,总想寻找时机予以报复。当朝歌发生数千人叛乱、杀死官吏、州郡官府无能为力镇压时,邓骘认为时机已到,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万户以下小县称长,即县长)前去平叛。他认定很多官吏死于叛匪刀下,虞诩也肯定性命难保。亲朋好友知道虞诩此去凶多吉少,纷纷为他担忧,虞诩却毅然赴任。 前去拜见河内郡(辖朝歌等十六县)太守马棱时,马棱看他一副文雅的书生模样,不免有些失望。不料虞诩一上任,就广招壮士,包括监狱里抢劫、伤人、偷盗等犯人,赦免他们的罪行,并设宴招待他们,让他们混入叛匪之中,引诱叛匪进入伏击圈斩杀。又秘密派人假装为叛匪缝纫衣服,在衣襟处用红色丝线缝作标记,当叛匪出现时,均被官兵捉拿。叛匪们纷纷感到震惊,以为有神灵帮助官府,便作鸟兽散。虞诩不仅没有死于叛匪刀下,反而因平定叛乱而升任怀县令(万户以上大县称令)。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羌人接连数次击败了东汉军队,虞诩向时任驻防三辅地区的中郎将任尚献策道:眼下羌人都是骑兵,日行军数百里,来去如疾风骤雨,而我汉军却是步兵,尽管兵力有二十多万,但却难以取胜。不如让各郡郡兵复员,命他们捐钱买马,如此便可用万名骑兵抗击数千羌军。任尚听从了虞诩的谋略,并上书朝廷采纳,果然击败了羌军。 这年,当羌人入侵武都郡(今甘肃武都、成县及陕西略阳、凤县一带)时,实权在握的邓太后鉴于虞诩平定朝歌叛乱的战绩以及为任上击败羌军的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率领不足三千兵马征讨羌军。羌军获得消息后,即在险要的崤山山谷(即大散关,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设伏堵截。虞诩得知敌情后,马上令军队停止前进,并故意散布等待朝廷增派援军前来的消息,以迷惑羌军。羌军等不到汉军,又听到等待增派援军前来的消息,便信以为真撤下伏兵,分散去邻近县的乡村劫掠。虞诩见羌军中计,即刻日夜兼程行军百里,并让官兵做饭时,每人各造两个火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对此有将领不解:“当年马陵之战,孙膑是减灶,现在为何反过来增灶呢?兵书上说,每日行军不能超过三十里,以防出现突发情况,如今日行百里,又是为何?”虞诩解释道:“敌众我寡,兵贵神速。孙膑减灶,是施计诱敌;反其道增添火灶,是施计惑敌,以示众多援军到来,震慑羌军不敢追击。”众将无不佩服,点头称是。 当与羌军正面对阵时,面对多达万余人的羌军,虞诩命令士兵用射程近的弱弩射击。羌军以为汉军没有强弩,战斗力也弱,便蜂拥而上。当冲到距汉军阵地很近时,虞诩立刻下令用强弩射击,羌军纷纷中箭落马。羌军损兵折将,逃之夭夭。不料又中了虞诩事先设下的埋伏,羌军更是一败涂地。 永建元年(公元126年),虞诩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负责秘密监察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官员。上任数月内,他就奏劾了贪赃枉法的太傅冯石,太尉刘憙,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高官,但也因此遭到不少官员的痛恨,称他非常苛刻。就连朝廷最高官员“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也劾奏他拘捕无辜。虞诩面对强权,刚直不屈,上书道:法禁是社会的堤防,刑罚是人的鞭策。臣所奏劾的赃罪有的是,二府害怕臣上奏,就诬害臣。臣将如史鱼一样死去,以尸谏劝。 汉顺帝看了虞诩如此义正词严刚直凛然的奏章后,罢免了司空陶敦。 虞诩迈开了弹劾艰难的第一步,接下来仍是步履维艰。当他掌握了中常侍张防滥用权势收受贿赂的许多罪证时,他弹劾的奏章却屡屡石沉大海,他意识到有人从中作梗,扣压了自己的劾奏,不禁气愤填膺,让人将自己捆绑起来,去见掌管最高司法审判的廷尉,以从前孝安皇帝任用樊丰几乎亡国的先例,指出张防玩弄权势,使国家又将遭受祸乱的事实,希望廷尉秉公执法。 此时,张防也在顺帝面前边流泪边为自己申诉,结果,张防竟使顺帝相信了自己的申诉,反而将虞诩定罪,罚服劳役。不仅如此,张防还多次传讯拷打他,欲将他置于死地。狱吏劝虞诩自杀,虞诩却不屈不挠地说:“宁愿被处死,让天下人都知道此事,也不会自杀。” 宦官孙程、张贤得知虞诩因弹劾获罪服劳役的消息后,相继上奏顺帝:虞诩为您尽忠,反被拘役;张防赃罪确凿,反而陷害忠良。应该赶快捉捕张防入狱,下诏释放虞诩,归还他的印绶。中常侍高梵也向顺帝说明虞诩的冤情,终于使正义得到了伸张,张防被流放边疆,其他案犯六人或被处死,或被罢黜。虞诩当天被无罪释放,在孙程向顺帝慷慨陈词虞诩有功的情况下,虞诩被任命为议郎。数日后,又升任尚书仆射。 虞诩一如既往,对违法乱章者,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得知一些大小官员贪污罪犯用钱赎买的“义钱”,他遵照典章制度,秉笔上疏,废除、禁止了所谓的“义钱”,使贪污者受到了处理。宁阳县主簿多次上奏宁阳县令枉法、懒政怠政,案卷积压六七年不处理,但无人理睬。后主簿到朝廷申诉,尚书却判他是大逆不道。虞诩怒斥各尚书:小人有怨,不远千里,下定决心到朝廷告状,你们不管,难道有作为臣子的道义吗?你们与那些贪官污吏有什么关系!尚书们无不汗颜。 虞诩一生因刚直不屈不避权贵,三遭刑罚九遭斥责,却一如其名言“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矢志不移。后来,虞诩升任尚书令(相当于丞相),却又遭免官。当朝廷又想起他的耿耿忠心想再次召他入朝时,虞诩却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对儿子虞恭说:“我在朝廷为官,正直无私,行事无愧于心。”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