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2版:要闻综合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上接一版)营养液如溪流般潺潺流动。“这是半基质式无土栽培系统,能减少土传病害,避免连作障碍发生。”陈紫帅弯腰拨开茂密叶片露出根系监测探头,“每株番茄都有‘健康手环’,湿度、温度、EC值实时上传云端。” 种植车间里藏着更多“黑科技”:能自动调节大棚温度的智能通风系统,草莓、水果番茄的全价式营养液,大棚养蜂箱里专门用来授粉的蜜蜂……这些创新让农场实现“四季有果”,越冬茬口番茄亩产突破6000公斤,较传统种植方式的产量增加了一倍。 从“土里刨食”到“云上耕田” 下午3时许,包装车间外的空地支起了三脚架,农场管理员小苗组织几位工人,拿出编排好的剧本,开始拍摄短视频。镜头对准采摘番茄的大姐:“喜柿多农场又迎来大丰收了,欢迎家人们前来品尝和采摘,我替大家先尝一个!”随着“咔嚓”一声,丰盈的番茄汁水溅到旁边人身上,引来哄堂大笑。 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新玩法,让这个藏在山沟里的农场闯入都市白领的视野。农场在抖音平台打造充满趣味的乡村短视频,每条视频平均播放量超50万次。通过与胖东来等渠道的合作,这些口感好、营养丰富的水果番茄每500克卖到十几元仍供不应求。 看着这些,张华岭村党支部书记陈俊卿发出感慨:“以前村民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年轻人返乡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据他介绍,该村通过转变村集体经济运营方式引进“新农人”,三年内已为村集体增加了30万元的经济收益,累计带动监测户就业10余人次,为其增加就业收入超过30万元。 新农人的“星辰大海” 午后,农场迎来几辆大巴车。一群来自郑州的小朋友正在体验“番茄盲盒”采摘,欢声笑语不断从茂密的番茄藤中传出。望着起伏的温室群,陈紫帅把眼光放在了更遥远的未来:“随着社会进步,市场消费升级,人们在追求以往的休闲度假、观赏、娱乐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我们必须做到真正有内容、有文化、有延展,成为在同质化竞争中更贴合市场需求、实现产业融合的农场。” 从“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到“庄稼活儿必须学,科学种植才能活”,陈紫帅团队用8年时间实现了从一颗番茄的品种革命到整个产业链的产业化重构,书写了新农人的答卷。当传统农业遇上硬核科技,当短视频邂逅田间地头,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中原大地上绽放出无限可能。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