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曲令敏 鲁枢元的《心中的旷野》,是他一套十二卷文集中的一卷。他是著作等身的文化学者,在我眼中,他不仅是文学、美学、哲学与精神生态学等跨学科的通才,更具标志性的是他热诚良善的人品和热带雨林一样旺生茂长的语言才华,这才华成就了他大树入云的生命景观。 《心中的旷野》是一本美学散步一样的随笔,书中融渗了古今中外名家的思想文化精华,更充盈着切肤贴心的观察与思考。洋洋数十万言,是他的心灵原野上生长出来的,也是从他踏遍异国风土和大江南北的脚印里拓印下来的。文字带着他的生命温度,带着他为精神生态学开宗立派的学养与识见,复盘了先生的学术道路和人生轨迹,更不乏与作家、学者和文友的交流切磋,展卷品读受益匪浅。 学识和见识都极有限的我,只能从熟悉的角度说一点读后感。 按照鲁枢元的定义,所谓“旷野”,其实就是地球上那个原生态的生物圈儿,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根。“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伏着一片心灵的旷野”。以我的浅见,心中的旷野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化之境,也是人心灵中充盈着天籁之音的那块枝芽丛生的精神原野。 不知何故,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用荒野替代旷野,也许是因为打小生活在大平原上,田连阡陌,农耕四季,没有见识过辽阔的旷野大川,对这个旷字比较陌生吧。值得庆幸的是,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原生态”的班主任。语文课堂上,他一高兴就拉二胡,要么干脆把大家带去操场上跳舞,《茉莉花》就是那时候学会的。终身受益的是他的作文课总是在野外上,荒水野沟,春豌豆、秋芝麻,虫鸣鸟叫,朝露晚霞,都要求实景实写。有一次,他带着我们跑到八里溪和桐河交汇的地方,观察河中间沙洲上的芦苇:夕阳西下,南风吹过,河水粼粼,一片野芦苇随风俯仰,少年的心一下子荡到好远好远,他说,你们好好看看,好好记住,原样写进作文里,这就是意境,这就是才华……沙洲不是旷野,但它是那个大自然的“根儿”。 鲁枢元在书中写道,大气污染让城里人多年来看不到繁星密布的夜空,有一天晚上,他和平顶山的朋友胡君散步,在楼低树高的地方看见了天上的一轮明月,星空白云尽现,这原本寻常的天象竟然引起胡君的惊呼。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晚自习油灯没油了,出来坐在月亮地儿里,课本上的字句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跟如今的小学生说,他们肯定不相信。空气污染、灯光污染,除了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尧山,即便是晴朗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的星星也是屈指可数的。 早年写河的时候,我曾经在阗无人迹的山野里见过成群的雉鸡,见过白鹭起落的山村,见过带着一群十几个猪崽儿觅食的野母猪,见过被无意间毒死的小艾叶豹。在叶县歪头山,更见识过一只大山雕叼着小山羊从天空飞过,被人们呼叫着救下。最奇妙的是,歪头山上下来一条河,河沟里的乱石缝中长着大大小小的枫杨树,断断续续好几里长。在郏县肖河的源头,有一处知青定居点,知青回城了,两三把头儿粗的泡桐树,拱出厨房的瓦坡,绿莹莹展开了巨大的树冠…… 这不是荒野考察,只能算是山野漫步。但十年行走已经成为可遇不可求的财富,让我至今还能动笔写稿。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的恩养吧。这番经历更让我坚信胡大白所言不虚:“鲁枢元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他的治学生涯中,他坚信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创新的前提是精神自由。”为了这自由,学海泛舟之外,鲁枢元不停息地行走在大地上,从海南蛮荒的山野,到毛乌素一望无际的沙漠,从阿尔泰的野山丽水,到长白山的原始森林,荡荡长风漠漠人烟,都与他的心灵息息相通,成为他耕耘不已的生命疆域。 在《阿勒泰的“大”自然》一文中,这样写一条河流:“额尔齐斯河河谷宽广,水势浩荡,水质清冽,两岸森林茂密,其间孕育了白杨、胡杨、青杨、黑杨、灰杨多个杨树种系,素有‘杨树基因库’的美称。在额尔齐斯河畔,我看到了见过的最大的白桦林、最大的白桦树,那斑斓如银的树干、摇曳披拂的枝叶恍如天神。” 品读鲁枢元书中写旷野和荒原的篇什,我联想到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约翰用4个月时间考察内华达山的原始风貌,草树昆虫与飞鸟,岩架山洞与瀑布,暴雨山洪与野兽,山味与兽腥,岩肌与水肤,雪山的威严,潭水的柔滑,读起来就像亲历一样。鲁枢元多年来与旷山大野肌肤相亲,所有的文字都是清鲜的体悟。这让我想起威廉·巴特勒·叶芝的《凯尔特的薄暮》,这本书源于古老的凯尔特神话和民间传说,如同飘荡在荒原上暮霭,其间湿漉漉地隐现着古老民族的精灵鬼怪,惊怵、刺激,读着读着,人就进入了原始蛮荒的神秘。从语言到思想,《心中的旷野》都是一部毫无矫饰的心血之作,让我想起约翰·海恩斯的《星·雪·火》,这是作者的阿拉斯加荒野手记,也是一个人彻底融入荒野的生命体验,书中有对野兽的猎杀,绝不是贪得无厌,仅是一种生存法则的体现。 我喜欢《心中的旷野》,因为它是思想者的书,也是诗人的书,是一片文字的热带丛林,苔蕨藤灌,奇花异果,处处浆汁儿饱满,走进去无不大有所获。正如行家所言:“书中文字融渗着鲁枢元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兼具学理探讨与现实关怀。百余篇带有作者体温与心灵脉动的随笔,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提供了一份内涵丰蕴的镜鉴。”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