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一份内涵丰蕴的镜鉴
作家的自信
紫气东来(国画)
天女散花
父亲的“金句”
《天下良田》:中原乡村十年转型的文学史诗
吃 了 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作家的自信

♣ 陈鲁民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多个版本陆续问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快捷、高效、精确、规范,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但也让一些人产生恐慌,生出担忧,譬如那些作家。与他们相比,人工智能不仅写得超快,而且写得也颇有水平。一个作家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写出来的东西,人家可能就是几秒钟的事。

不过,也有不少作家在AI技术的冲击面前镇定自若,十分自信。麦家说,AI固然可以作为写作辅助工具,但最好的那1%的作品,依然需要人去创造。在他看来,人和智能机器的最大区别是人是有灵魂的,人有心跳,机器不会流眼泪。“它流的眼泪是我们以往的、已有的大量的作家流下的眼泪,而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知道。”

贾平凹表示,AI再有本事,也只能合成研究我以前的作品,探讨我的既往风格,至于我下一步写什么,怎么写,它永远不会知道。

余华指出,AI可以表达看法,但无法表达命运。人类文明复杂,人的命运走向多样,这不是AI能够指引的。

毕飞宇更是自信满满,人类的核心优势在于深邃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而不仅仅是智力。AI虽然能够生成故事,但缺乏人类那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独特的生活体验。

自信是好事,但自信是要有本钱的。优秀作家的异想天开,妙笔生花,各具特点,各有千秋,各有性格,各有不同美学追求,就是他们保持高度自信的重要前提。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悲愤激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恢宏气势,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连连,崔颢《黄鹤楼》里的巧妙构思,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不拘一格的开头,鲁迅《阿Q正传》别有深意的结尾,曹雪芹《红楼梦》里缠绵悱恻的宝黛爱情悲剧,汪曾祺《受戒》的独特写作风格与人物等,都是AI无法完成,甚至是望尘莫及的。

如果你有了司马迁的坚韧不拔,愈挫愈勇;有了王勃的才华横溢,语惊四座;有了崔颢的丰富联想,文采斐然;有了东坡的大气磅礴,字字珠玑;有了曹雪芹的妙笔生花,锦心绣口;有了鲁迅的深刻睿智,入木三分;有了马尔克斯的奇思妙想,魔幻无穷;有了汪曾祺的剑出偏锋,禅意十足,还怕什么AI,你不自信谁自信?

平心而论,AI固然可以作为创作的有力工具,帮助提高效率、提供创意和辅助写作,但人类的情感、经验和创造力仍然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毕竟,AI没有灵魂,没有情感,没有创新能力,只不过是知识与史料存储量更大,反应速度更快,排列组合的技术更娴熟而已,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机械呆板的痕迹,似曾相识的情节,并缺乏特色的语言。

因而,一个作家要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就要持这样的理性态度:自信而不恐慌,对人工智能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须惊慌失措,乱了方寸;紧迫而不紧张,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要有一定的紧迫感,但并不杞人忧天,自灭威风;正视而不轻视,对人工智能要充分地重视,认真研究,绝不轻估其带来的巨大冲击;拥抱而不拒绝,把人工智能当助手、拐棍、秘书、资料员、图书管理员,对其张开双臂,笑脸相迎,与其共舞,为我所用。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家是一个最需要自信的职业,自信地想象,心骛八极,神驰天地;自信地写作,笔走龙蛇,酣畅淋漓。一个AI时代的作家,更应保持足够的自信,如果有了在线的天赋与才华、足够的刻苦与坚持,即便是面对AI技术的咄咄逼人,仍旧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大显身手,佳作迭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