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商都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振兴乡村产业要下融合功夫
时光正好 趁时推新
旅游列车,让路程变成旅程
“云手”拨动年轻的心
承载更美好生活场景
吃 谷
客服智能化: 技术赋能还是责任逃避?
演出经济如何成为“抢不走的GDP”
对商业碰瓷现象 要坚决说“不”
让“免陪照护服务”惠及你、我、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客服智能化: 技术赋能还是责任逃避?

“您好,当前人工座席全忙,继续等待请按1……”电话里冰冷的提示音循环往复,层层点击后仍是漫长的排队——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消费者与企业的“经典对峙”。新华网近日发布的时评《“转人工客服”,少打弯弯绕!》,一针见血地戳破了智能客服的“皇帝新衣”:技术沦为服务者逃避责任的遮羞布。

企业拥抱智能客服的逻辑看似完美:降成本、提效率。然而,当技术异化为“挡箭牌”,效率至上便成了用户体验的灾难。消费者拨通电话,先听冗长语音提示,再与AI“鸡同鸭讲”,最后在“转人工”迷宫中层层闯关,甚至遭遇“前方排队100人”的荒诞提示。某网友吐槽:“本想咨询套餐资费,却被AI反复推荐理财产品。”技术本应服务于人,如今却让消费者成了算法逻辑下的“闯关者”。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企业将“降本增效”凌驾于用户需求之上。智能客服对话库滞后、语义理解僵化,面对复杂问题只能“踢皮球”;人工客服数量被压缩。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策略,暴露了企业服务理念的短视——省下的是成本,流失的却是人心。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企业将智能客服设计成“投诉防火墙”。消费者需反复强调“投诉”“举报”才能触发转接,甚至遭遇AI故意拖延。这种“技术性敷衍”,实则是将用户诉求置于算法黑箱中消解。当客服从“问题解决者”沦为“问题制造者”,企业的社会责任何在?

破解“转人工难”,不能止于增设按钮。企业需重新审视人机边界。智能客服应定位为“初级分诊员”,精准识别需求后无缝转交人工;人工客服则需强化培训,成为“问题终结者”。

监管更需走出“数据指标”的误区。当前对客服投诉仅作统计,缺乏穿透式审查。不妨建立“客服响应效率”红黑榜,将转接步骤、等待时长等纳入考核;对故意设置障碍的企业追责。唯有让企业为“技术傲慢”付出代价,才能倒逼服务升级。

智能客服迭代升级的历程,不应成为消费者体验下滑的注脚。当技术真正以人为尺度,当企业重拾“解决问题优于规避问题”的初心,客服电话里的那句“您好”,才能从冰冷的机械音变为温暖的服务承诺。 王昱潞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