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以自然无为消弭现实的篱笆
蝉鸣伴清凉
观瀑图(国画) 王学俊
闲话不闲
《管仲》:九载磅礴之作重现春秋孤光
永远的曹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自然无为消弭现实的篱笆

♣ 黄俊怡

久浸诗坛的诗人,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他曾长期任《星星》诗刊副主编,此前有诗界友人与我提起过他,只是无缘识荆。《乌鸦的围墙》的出版,间接提供给我了解李自国诗歌创作的一个契机。

作为一名资深编辑,李自国长期对诗坛的观察与认识,已形成了个人鲜明的诗观,他主张写作要敢于打破固有的、僵化的思维,要敢于摒弃陈词滥调、大词或套话。在诗歌思想上,他没有倚老卖老,而是力陈现实诗歌的流弊,他是一位有着开阔和革新视野的诗人。

诗集以一种名叫乌鸦的鸟为名,众人以眼见为实,在固有的意识里,乌鸦是黑色的,认为遇之要倒霉。然而,在古代恰恰相反,乌鸦被认为是报喜的一种鸟类。《尚书传》云:“周将兴时,有大赤鸟衔谷之神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此处大赤鸟乃指乌鸦。乌鸦聚集,代表喜乐,这样的例子古来比比皆是。典籍记载,有厚德长者出行,乌鸦簇拥盘踞头顶上为遮烈日,此亦代表一种喜庆。李自国以乌鸦为自我参照:“我已是一只/寻找不到来路的乌鸦”,人们执黑为实,却未曾思索乌鸦所过之处均有留白,同样在《乌鸦》中他写道:“留白深处的乌鸦/将一身的墨,泼洒在雪地上。”正是以雪为背景,乌鸦以身自证,映衬出一片皎洁的白。在李自国这本诗集当中,“乌鸦”别有深意,它是一种预示,给人一种警惕。乌鸦与围墙之间存在隔阂,它是否在某种自由上受到禁锢,在读者层面,这可以作为一种解读。乌鸦与现实围墙的区隔无法做到完全销匿,诗者借物咏志,乌鸦作为一切申诉对象的合集,具有自我辩解乃至发声的权利。

关于围墙的定义,我认为在李自国的诗里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实体之墙。其次,诗者以实写虚,意指外表加以粉饰之物。另外,此乃人心之墙,象征着公理与正义。如人常道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即同此理。《围墙》一诗中写道“某一天/围墙轰然倒塌”,外表看到的因违建而被强拆不是唯一的理由。为围墙注解,李自国写道:“用岁月的笆篱,守着/那么多不可告人的/人间秘密。”这显然别有深意。世间事物有其两面性,有腐败暗流的涌动就有正义力量的崛起,正义是人心所向,它与现实的围墙相对峙,正义这道墙虽不易被看见,但并不妨碍它的神圣和不可亵渎。

通过特定的事物描写来寄托诗者的志向或传达出人生哲理,托物言志式写法在李自国的诗歌中较为常见。咏物是表象,李自国的诗歌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诗者以《钉子》自题,钉子在此具有隐喻。钉子有修补的用途,既具有建设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破坏性。在正面上,它有平凡、质朴,甘于奉献的特质。但在现实中遭受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却难于在冬天的阳光下“翻一次锈身”。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即使“被时代的旧锤钉在一堆人群里”,这枚钉子并没有失去底色,它与那些“固定在大时代的/耻辱柱上”的同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自国的《钉子》一诗,是美与丑的现实呈现。此诗简短有力,掷地有声,直视社会现实,彻照人生百态。放眼当下,它并不亚于鲁迅当年在暗流中发出的呐喊。故而,这是诗人内心的自我独白。

从咏物到回归现实,例如《霜降》,诗者从天气变化,连续用了六个“降”字,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食、住、医疗等民生问题,他的诗歌从浪漫的意象开始,并非着重抒情,而是很快转换到社会现象当中,隐约透过一丝悲天悯人的情愫。又如《人间剧场》,包罗人生万象,诗中有归隐者、世俗中为谗言而殒命者,人性的善与恶交织其中。他写道:“一丝落发、一抹红尘/用它的线索诋毁一个人,秒秒分分。”于俗见上,大多数人的见取仅仅流于表象,所见并非事实。是与非,光明与黑暗容易混淆,李自国的诗歌是对现实的鞭挞,那些不能直接申明的观点,他以诗歌说出事物的真相。譬如他写出:“一个时代的耳朵掉在地上/一派星辰大海,挣扎得泪流满面。”他的诗满怀忧患意识,这是一位诗人本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他充满对现实假象的批判和对良知的呼唤,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人间悲剧的发生。

相比那些天马行空的诗者,李自国诗歌所秉持的价值,哲理性是其中之一。“理”从事中来,事与理互证。《下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谓世事如棋,当你握着别人的棋子,别人也握住了你,你未曾防备别人,但对手却在黑暗中算计你,甚至收割你的成果。李自国道出人性居心叵测的一面。他的另一篇以棋为题的诗,将孙子兵法的内容引入诗中,人性的尔虞我诈一一映现,尽见人性的杀伐与贪婪。细细读来,不禁让人拷问自己,在一个充满算计的人生棋局当中,到底有没有赢家?在李自国的答案里,这显然是否定的。

李自国的诗歌哲学性受老子思想影响是其中之一。《所悟》讲述的是在一个世故的环境当中,讲真话必然吃亏,可谓吃一堑长一智,所行不得不谨慎。“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强调人要遵循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人类为追求物质对自然无度索取,导致四时出现异化,李自国在《报复》中以生态失衡呼唤人类回归“自然之道”。事实上,关心人类未来的命运,是一位肩负使命感的诗人所应具备的良知。

李自国在多篇诗中均提到庄子,他在《庄周梦蝶》中写道:“我步庄周两千多年的后尘/一个不被羁绊之人/是否抵达一种逍遥自在之境。”此即窥其对庄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欣慕。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众生心本不异,诗者能否达到庄周逍遥之境,这并非不可能。除了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李自国对禅家文化亦有涉猎,他的诗歌于人性有深入剖析之外,同时也糅合了道与禅的思想,可谓涉猎广博,但始终不离哲学命题。总体而言,李自国诗歌隐含入世与出世的思想。入世,他洞悉世态人心,以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敏锐地洞悉了现实社会存在的流弊并表现出士大夫式的忧患意识。在出世上,李自国则以老庄的思想为底色,与之前者相互依存,从而构筑出其现实主义与传统哲学相融合的诗歌思想。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