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高温天气频繁。说到缓解中暑,藿香正气水作为传统中成药再次成为大众“解暑神器”。但是,并不是所有中暑都适用,若盲目使用,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藿香正气水是一种经典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等,辅料为乙醇。这些成分共同作用,赋予其‘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综合科主治医师杜梅梅说,“解表化湿,藿香正气水中的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等成分具有发散风寒、驱散湿邪的作用,可缓解因外感风寒或湿滞引起的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理气和中,陈皮、厚朴等药材能健脾化湿、行气止痛,对胃肠功能紊乱、腹胀、腹泻等问题有调节作用。”
杜梅梅称中暑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种类型,两者病因不同,对应的治疗方案也截然不同。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阴暑”,而“阳暑”患者若误用此药,可能加重病情。“阴暑”多因突然受凉,如吹空调、食用冷饮或从高温环境骤然转入低温环境导致,此时体内寒湿之邪侵袭,表现为低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例如,在炎热天气里贪凉吹空调、吃西瓜后胃部不适,或因水土不服引发的胃肠型感冒,均可通过藿香正气水缓解。“阳暑”则截然不同。它通常由长时间暴晒、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引发,体内暑热内侵,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疲倦乏力,甚至虚脱。典型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大量出汗、脉搏细速、意识模糊,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热射病”危及生命。此时若误用藿香正气水,其温燥药性不仅无法缓解暑热,反而可能加重体内热邪,导致病情恶化。“阳暑”患者应优先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水敷、转移至阴凉处并及时送医,切勿依赖药物。
医生提醒,防暑的核心仍在于主动预防,避免高温暴晒、合理使用空调、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若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重症中暑表现,务必立即送医救治,切勿依赖药物替代专业医疗干预。科学认知、理性用药,方能真正守护健康安全。
本报记者 黄栖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