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德振 “八一”建军节到来,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火热军营的过往片断不停地在脑海里翻转,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浪追着一浪,完全停歇不下来。 1982年,迤逦的大别山刚入冬,我们麻城100个农家子弟经过层层选拔,光荣入伍,来到海军陆战队第一旅。面对陌生的环境、酷热的气候、生活习惯的差异、高强度的训练,我们没有一个兵气馁、懦弱,都咬紧牙关,完成了由“民”到“兵”的变化。5公里越野比赛,我拿了全营第二;在步枪100米射击考核时,我拿了全营第一,五发子弹,命中49环;我先后当过工兵、通信兵、文书,还下到厨房当过一段时间的“火头军”,天天揉面做馒头、烧火、煮饭、炒菜;后来进入旅部机关,当上了保密员,保管陆战队队旗和各种文件。 业余时间,我还兼职当起了报道员,最后,更是“副业”干倒“主业”:从1985年开始,我每年在军地报刊发表文章四五十篇,最多一年120多篇,为此,部队连续4次给我记三等功。 人生的高光时刻在勤奋、刻苦和磨砺中到来,喜报先后4次寄回老家时,小山村沸腾了,4次被喧嚣的锣鼓声淹没,县里、公社专门来送喜报,场面隆重而又热烈,人们奔走相告,喜气洋洋,爷爷和父母亲更是欣喜若狂,他们赶快买来香烟、鞭炮和白砂糖,迎接送喜报的干部,打糖水给众多乡亲们喝……那份荣光与记忆至今在家乡老人们的心中盘存和闪烁。 后来,我转业进入广州,成了国企干部,家也安在了广州,身处繁华闹市,我的“军心”未变,“军魂”永在。关于军队的一切信息都会牵动我的目光和神经,关于军人的使命与行动都会引起我的联想与回忆,尤其是经常做梦,梦牵军营和战友、大海和军旗…… 前年3月份,趁出差到湛江的机会,我专门抽出时间去寻访老部队,寻找新兵连艰苦训练、洒下汗水的地方;更早的时候,我还带父母亲和岳父母去海南旅游,带他们寻访了我当通信兵时的训练场和营房;望着营房周围四处的大山,父母惊讶了,当我告诉他们,就是在这里训练时被海南岛第二大毒蛇竹叶青咬伤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更是瞪得大大的,4位老人流露出紧张而又怜爱的目光……正是这样不怕艰苦、不避风险、甘于奉献、勇毅前行,铸就了一个坦坦荡荡、铮铮铁骨的军人。 离开部队20多年,这些年来,我还同全国许多战友保持热络的联系和密切的交往,上至将军,下至士兵,天南海北,心归一处;其中有1988年“3·14”南沙海战指挥长和战斗英雄,有扶持、帮助我走上写作之路的耄耋之年的老编辑、老社长,还有培训我专业技能、教我做一个合格士兵的老连长、老班长……在老家,还完整地保存着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所发的第一套军装;在广州的家里,那4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我时常拿出来擦拭和观赏,并给儿子、侄子们展示,我多希望他们像父辈一样,也穿上军装去报国,赓续那份永不褪色的荣光。 转业这些年来,我把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带到了工作中,不怕吃亏吃苦,乐于奉献,做人正直,做事果断坚决,雷厉风行。档案里装进的各种奖励不计其数,这些都是嘹亮军号激励的结果。 工作之余,我还笔耕不辍搞创作,歌颂伟大的党和祖国、赞美身边的好人好事,讴歌人性的真、善、美;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先后创作一系列怀念军营、歌颂人民解放军的篇章,诸如《穿上军装去报国》《退伍兵的故事》《从军路上》《蔚蓝色的大海》等,从不同角度讴歌人民解放军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情怀和精神内核;每次有文字见诸各类报刊,那份喜悦比获得高额奖金还要开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前几天,看到军队征兵工作开始的消息,我马上给老家村里的亲戚发微信,动员侄孙子去报名参军。我想,军队不仅是锻造人的大熔炉,更是“高、大、上”的“美育学校”,只要进入军队这所美育学校,思想更纯粹,灵魂更高尚,才华更容易展现,人生价值更高,我希望后辈们的花样年华更加灿烂绚丽。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