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21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伦敦地铁见证英式“体面”
黑猩猩也有石器时代
海洋气息之谜
笨人马连良
“我们对李德的评价不够厚道”
亚洲各国公务员面面观
往“人情味”淡的地方走
夹 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我们对李德的评价不够厚道”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一个曾经指挥红军千军万马、实际权力一度比周恩来、毛泽东还高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在被削掉了兵权、并受到严厉批评和羞辱后还能保持如此平和的心态,却也是难能可贵。当时相当多的红军学员对李德都产生了新的看法,觉得他是一个可敬的德国布尔什维克。

  1935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父亲陈士榘也结束了他的“设营司令”生涯,被任命为红一军团第四师参谋长。

  翌年三月,东征战役以后,部队没有什么仗可以打了。党中央决定,开办一所全日制的红军大学。后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红军大学采访,生动地称之为“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

  父亲这时也被选调到红军大学学习。

  红军大学里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军团首长和党中央的一些高级干部授课。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讲授战术课。

  父亲是这样评价李德老师的:李德尽管指挥红军反围剿时让红军吃了大亏,长征初期他的指挥也很失败,但他的课却讲得不错,有许多新的知识性很强的军事术语。他用一个德国人的视角让红军将领们领略了现代军事技术的魅力。应该说,他还是有一套军事理论的,做教官完全称职,遗憾的是他没有意识到好的军事理论必须与当地军事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

  尽管在中国后来的历史教科书上,李德都被定位为刚愎自用、指挥低能、阻碍中国革命的反面教员。而一贯信奉毛泽东的父亲在这件事情上有他自己的看法。

  上世纪90年代初,父亲早已经离休,闲来无事,同时感到来日不多,陷入了对历史的回忆与反思之中。有一次我们一起看电视剧,出现了为时不长的李德的形象。

  父亲说:“李德其实不是草包。他是奥地利国籍的德国人。李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他才比我大9岁,可是军事资历并不浅。他应征加入奥匈帝国军队时仅仅14岁。后来他被俄国军队俘获,‘十月革命’后,加入苏联红军。他从士兵做起,由于作战勇敢,一直升到骑兵团、旅参谋长(或团长)的职务。后来,又返回德国搞革命。之后又前往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3年10月初,以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的名义,李德满怀抱负和理想,通过种种险阻,几经辗转,踏上苏区这片土地。

  “屡经失败的中国革命的确企盼一个经验丰富的外国军事指挥官。尽管苏区条件艰巨,人们仍千方百计满足他的生活需要。在中央机关驻地的禁区内,专门为他盖了一所三间房的住宅,房子四周是稻田,还养了几只水鸭。博古叮嘱他,为了安全,他应尽可能地躲在自己的屋子里。因此,大家都称他为‘独立房子’。其实共产国际并没有给李德‘一锤定音’的权力,但是王明、博古过于信任李德,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当时又被排斥,所以,阵地战变成红军的主要战斗手段。这是他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而硬要套用欧洲革命的经验,以至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

  父亲回忆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时的情况明摆着,敌强我弱,我们根本无法与敌人正面死拼。我们那时候已经非常信服毛泽东了,因为他一贯主张的运动战,避实打虚、打到敌人后方去的战略是行之有效的。可当时李德也受到了王明、博古的谗言,对毛泽东很有成见。他们给毛泽东扣上了“逃跑主义”、“断送革命”等大帽子。

  李德的正面抗击与“短促出击”,让来势汹汹的敌人长驱直入。看着红军节节败退,军委领导也感到异常焦虑。周恩来、朱德等领导找到李德,向他讲明中国尤其是苏区的特殊情况,希望能够改变战略。但是,李德在博古的怂恿下,还是一意孤行,甚至完全抛开了周恩来、朱德,指挥了一场十分拙劣的广昌战役,结果打了一场完败之仗。

  父亲着重说:李德的错误是不了解情况做了错误的决策,而博古则是把平日的积怨带到工作中来,为了显示自己的领导才能,险些彻底葬送了中国革命。

  父亲还给我讲了一些李德的私生活,父亲笑着说:

  “李德刚刚来到部队,提出了一个在我们看来很好笑的条件,就是希望有个中国女战士陪他睡觉。这在德国、奥地利可能不算什么,在中国尤其是在红军,就显得有点可笑。我们在底下还议论说,外国人真是随便。好在他也听不懂。后来,一位年轻的农妇真的陪伴了李德在中国的生活,她的名字好像叫萧月华。萧月华不漂亮也不丑,有着中国农村妇女吃苦耐劳、善于伺候老公的品质。在苏区的时候,他们一直住在一起。长征开始后,由于艰苦,大多数妇女被送到休养连,‘李德夫人’也去了那里。萧月华历尽艰辛随李德到了延安,这个朴实的女人把李德伺候得很好。为了让李德生活更舒适一些,她在他指导下学会了烤面包,在延安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他们的婚姻由组织安排,萧月华眼中的李德首先是第三国际和革命代表,其次才是丈夫。由于两国生活习惯和观念相差太大,加上李德打了败仗威信扫地,本来共同语言不多的他们经常吵架。后来他们离婚了,提出离婚的还是萧月华。她后来到了长沙,在那里工作了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去世。”

  父亲说,在红军大学的李德已经全没有当年的狂妄,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讲课中他举了好多红军作战的成功例子,以这些战例作为教学的参考。

  一个曾经指挥红军千军万马、实际权力一度比周恩来、毛泽东还高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在被削掉了兵权、并受到严厉批评和羞辱后还能保持如此平和的心态,却也是难能可贵。当时相当多的红军学员对李德都产生了新的看法,觉得他是一个可敬的德国布尔什维克。

  后来李德坦荡地说:“我听了毛泽东的讲课。他很伟大,中国红军也很伟大!”讲到这里,李德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知错必改,善莫大焉!李德不像王明,王明是明明错了死不认账,李德在总结自己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时坦荡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中国同志比我更了解他们在本国进行革命战争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我没有根据中国的地理形势、中国人特有的作战传统进行指挥。

  摘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