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都市新闻
3  4  
PDF 版
“零就业家庭”可领“再就业优惠证”
一个人的“长征”
纸板站牌 服务乘客
两种“口服溶液”涉嫌违规
2路公交车调整线路
爱国侨胞资助我省优秀学子
防汛救灾医疗队列队待命
买风味酸奶要看准 这9种产品不合格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一个人的“长征”

中原网  日期: 2007-07-17  来源: 郑州日报  
  

  郑广瑾,1930年出生,1951年参军,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退休之后,致力于长征史的写作,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写的系统长征史。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客厅四周的墙壁上挂着装帧精致的字画,靠近窗户的桌子上,摆着笔墨纸砚。客厅一面的书架上,摆着满满当当的书。客厅墙上挂着他的书法作品:“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鳺之先鸣”。他指着书架上一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说:“这就是我的作品。”

  字字辛苦 十二年成就一部书

  提起写这本书,郑广瑾很激动。那是1975年,他看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看到这样一句话:“总有一天会有人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写出来。”当时他就想:“我要做这个人。”

  从那天开始,郑广瑾开始收集资料,这一收集就是9年。各地图书馆、档案馆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从江西瑞金到贵州遵义,从四川甘孜到陕北延安……行程近两万公里。只要红军转战过的革命遗址,他都走访,他还采访了百余位老红军。等资料收集到可以动笔的时候,已经是1984年。

  收集资料的花销基本上都是郑广瑾自费的,70岁的老伴陈永庆说:“那时我一个月30块钱工资,他一个月100块钱,他7次外出,每次花销至少500元。甚至连女儿的嫁妆钱都花了。”

  1984年春节,郑广瑾开始笔耕墨耘,每天写作13个小时。那时候,他完全进入了长征的角色,沉浸在枪林弹雨中。他说:“我眼前只有战士,就连睡觉也看见雪山、草地。”

  1986年10月,郑广瑾完成了《中国红军长征记》,初稿80余万字。写作用了两年多。这段时间郑广瑾的老花镜从200多度上升到了400度,镜片换了6副;这段时间,他的手稿摞起来有80厘米高;这段时间,老伴陈永庆患了乳腺癌却不肯去看病,一定要坚持看到书出版才去做手术。

  书稿写成了,出版又成了问题。郑广瑾说:“我走访了12家出版社,都遭到了拒绝。”直到1987年2月,这本由中国人写的第一部长征实录才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引起了全国的轰动,第一版印刷四次,发行2.6万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60多家新闻单位作了报道,并荣获“中国图书奖”、图书“金钥匙”奖等。

  时间如金 人生就是一次“长征”

  指着墙上自己的书法作品“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鳺之先鸣”,郑广瑾说:“这两句出自屈原的《离骚》,是我的座右铭,我时刻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做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说,《中国红军长征记》是郑广瑾跋涉12年的一次长征的话,书出版之后,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长征。1987年起,他又陆续写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记》、《长征途中的毛泽东》、《长征事典》、《毛泽东诗话》等著作,共500余万字。

  除了写书,他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的书法作品曾获得中国历代名家名作金奖等。但是他学习书法的时间只有短短9年。他说:“做事情,就是要有长征精神,不做则罢,要做就做出个样子。”

  在纪念建军八十周年之际,郑广瑾写了《新军旅边塞诗词集》,也许正如他的老伴陈永庆所说:“他身体一直不好,能够坚持到现在,就是因为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这也许就是他心目中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信仰的长征精神吧。”

  左图 28岁的郑广瑾在驻武汉空军某部政治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