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商鞅在魏惠王的相国手下做小官时,就表现出他的才能,深得相国的重视。但是在相国死了以后,魏国的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商鞅因此无事可做。后来商鞅了解到秦国正在招纳贤士。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拜谒了孝公,进行了面试。
第一次面试,商鞅就大谈传说中的尧、舜这些帝王如何与百姓同甘共苦,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化了百姓,从而达到天下大治这一套所谓的“帝道”。他自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秦孝公却听得直打瞌睡,一句话也没听进去。
事后秦孝公责备景监:“你推荐的这个人只会说一些大话来欺骗人,不值得一用啊!”景监也埋怨商鞅:“你说你有才能,怎么却得不到国君的赏识呢?”商鞅闷闷不乐地说:“我向国君进献了帝道,可他却不能领会。”
在商鞅的苦苦恳求下,五天以后,景监又安排他进行第二次面试。商鞅又一次见到秦孝公,他将原来所谈的那一套加以修正,说了些孝公比较关心的事情,可还是不太符合孝公的心意。他对商鞅的怨气也就更大了。商鞅说:“我向国君推荐了夏、商、周三朝的治国之道,他还是接受不了。经过这两次失败,我看出了国君的心态,他是想招一名能帮助他完成霸业的人才啊!我希望国君能再一次接见我!”
景监无奈,又为他安排了第三次面试。这一次两人谈得比较投机,但秦孝公也没表示要任用他,只是对景监说:“这个人还可以,我能同他谈得来!”商鞅说:“我向国君推荐了春秋五霸以武力强国的道理,国君好像有要用我的意思了,如果国君能再见我一次,我就知道怎么去说服他了!”
于是,商鞅第四次去面试。这一次,秦孝公听得入了迷,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将坐席向前移,一连听商鞅说了好几天也没有听够。景监很奇怪,便问商鞅:“你说了些什么话打动了国君,让他那么入迷?”
商鞅说:“我向国君进献帝道、王道,但国君说那些事太远了,他等不及。我向国君进献强国之术,国君就特别高兴。看来远水解不了近渴,说点他最关心的事情,他才愿意听。”
经历了四次面试,商鞅终于被秦孝公录用了。
商鞅前两次面试的失败可归结于他没有了解公司的情况就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一次论帝业,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秦孝公赶了出来;第二次论王道,可秦孝公却认为以前的事太遥远,现实意义不大。商鞅经过对秦国的详细了解,得知秦孝公正雄心勃勃地想要重振祖先的霸业,收复失去的国土。于是,商鞅第四次面试时大谈时下的强国之术,这正中秦孝公的下怀,他自然就被录用了。
商鞅能得到职位,一靠的是实力——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才有机会谋得好职位;二靠的是耐心——一而再,再而三,坚持不懈;三靠的是信心——在两次失败后仍然相信自己会成功,实在难得;四靠的是信息——他能根据秦孝公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谈话内容,最终才得以找到求职的突破口。希望商鞅面试的经历能给求职者一些启示。 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