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12岁少女用柔弱肩膀撑起破碎的家
“梅痴”与梅花研究所
“扩张”让职工陷入两难境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梅痴”与梅花研究所

中原网  日期: 2007-11-29  来源: 郑州日报  
  本报记者 余英茂

  横涧——卢氏县西南山区的一条小街,在这条不起眼的小街上,却有一所全国独一无二的农民梅花研究所。

  11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了此地的一座临街楼院。接过记者的名片,小院的主人秦治章也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腊梅分会理事、中国梅花豫西研究所所长等头衔,让人不禁对这位貌不惊人的农民刮目相看,就是他,创造了“南梅北移”的世界先例,把梅花种到了北国边疆,种到了长城脚下,种到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热血男儿的激情梦想

  

  秦治章是土生土长的横涧人,青年时代,他也曾像凌寒怒放的梅花一样,怀有满腔的激情和梦想。

  1962年,勤奋好学的秦治章考上了洛宁县师范学校。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他就因家境贫困辍学了。随后,秦治章应征入伍,成为驰骋在西藏阿里冰天雪地里的一名骑兵。

  成为军人的秦治章一有空闲,就钻到部队图书室里,在书海中遨游。一天,他读了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之后,不由得心潮澎湃,被那些咏梅词句深深地震撼了,他崇尚梅花那种凌霜傲雪的品格,从此,秦治章对梅花情有独钟。

  1968年秦治章退伍回乡。当时,和全国绝大多数农村一样,秦治章所在的横涧村的乡亲们尽管起早贪黑地从年初忙到年尾,却连肚皮都填不饱。于是,身为共产党员的秦治章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说干就干,秦治章先后8次放弃了公安、法院等部门招工、招干和作为工农兵保送上大学的机会,扎根深山当“村官”,一干就是16年。如何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呢?俗话说“靠山吃山”,秦治章因地制宜,带领群众修坝造地,种植经济林,对苹果树和野生酸枣树进行嫁接改良,取得了初步成效,他们生产的土豆不但自己吃不完,1971年还出口到了新加坡。

  当时,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粮为纲”,秦治章的做法无疑有些另类,公社领导指责他“不务正业”。1983年,秦治章不再担任“村官”,他带领群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雄心壮志却丝毫没有泯灭,性格倔强的他暗下决心:自己要首先闯出一条致富路来,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在一次外出参观时,细心的秦治章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梅花已成为大中城市倍受青睐的高档观赏花木,市场前景广阔。这一偶然发现,使秦治章心中的“梅花情结”愈发强烈,他决心通过种植梅花来发家致富。

  

  他办起了“梅花研究所”

  

  早在1976年,秦治章慕名来到武汉磨山,看到磨山植物园里大片大片的梅花,30多岁的他欣喜异常。这一年,出于发自内心的喜爱,秦治章买了两三棵梅花苗,栽到自己家的院子里。

  然而,让从来没有种植过梅花的秦治章始料不及的是,梅花在北方不能露天越冬,很难栽培成活。“卢氏为什么就不能栽培梅花呢?”带着满腹的疑问,秦治章又一次来到中国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的武汉磨山,求见该中心高级工程师、有着“中国育梅之父”称号的赵守边。

  赵守边分析认为卢氏县虽然位于北方深山中,冬季气候寒冷,不过经过努力,梅花还是有可能在这里移栽成功的,他鼓励秦治章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秦治章是个敢想敢干的汉子,专家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他通过种植梅花致富的决心。1984年春天,在赵守边等几位梅花专家的支持下,秦治章在自己家挂出了“中国梅花豫西研究所”的牌子,从那一年开始,他迷恋上了研究梅花,要让梅花在豫西深山里生根、开花。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研究所,秦治章自任所长,研究所的成员是他们一家5口人,他们白手起家,向亲戚朋友借了780元钱到南方买回100棵梅花树苗,利用家里的责任田进行栽培实验。可是,尽管他们费尽周折,遇到冬天的寒流后,梅花苗儿很快就夭折了。

  开局之时就严重受挫,秦治章却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愈挫愈勇。一种梅花苗木移栽失败了,他就实验另一种,为了寻找名优品种,他不远万里四处奔波追寻梅花的踪影,一次又一次地将梅树苗从千里之外的南方移栽到自家庭院和责任田里,武汉、青岛等地留下了他苦苦寻觅的身影;不会就学,不懂就钻,洛阳、郑州、北京等地留下了他学习取经的足迹。渐渐地,秦治章成为村里人眼里的“梅痴”。

  

  “南梅北移”的世界先例

  

  为了寻找更多的抗寒梅花品种,秦治章几乎跑遍了全国产梅花的地方,终于搜寻到了一部分抗寒梅花。

  历经20多个春秋的苦心钻研,1994年,秦治章的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引进来自南方的耐寒梅花品种、对引进的梅花品种进行耐寒驯化、进而进行改良实验,秦治章选育出了适宜北方寒冷地区栽植的梅花耐寒新品种。他培育的真梅系梅花品种可抗零下10摄氏度低温,美人梅、辽梅、陕梅、单瓣杏梅甚至能抗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

  1997年,中国第五届梅花腊梅展在武汉开幕,秦治章挑选了几盆梅花前去参展。在这次云集了众多国内外梅花界研究权威的展览会上,秦治章培育出的梅花因为具有抗严寒、色彩鲜艳、花期长、易栽培等优点,在全国梅花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3块铜牌。这次展览会后,中国梅花豫西研究所逐渐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现在,秦治章的梅花实验基地由最初的两分地扩大到300多亩,他们先后选育、驯化出适合在北方地区栽植的耐寒梅花新品种近200个,引种到我国长江以北的黑龙江、甘肃、新疆等20个省、自治区。仅2006年以来,北京市的明长城、龙潭湖、永定门、什刹海等景区已先后从秦治章的梅花园成功移植梅花500多株,秦治章创造了“南梅北移”的世界先例。

  

  “梅花院士”盛赞“梅痴”

  

  今年3月27日夜晚,90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着“梅花院士”美誉的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俊愉给秦治章打来电话,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要建一个梅园,陈俊愉先生向宾馆方面推荐了秦治章选育的抗寒梅花品种,请他挑选一些梅花运抵北京。

  作为全球梅花研究领域泰斗的“梅花院士”,为什么要主动向钓鱼台国宾馆推荐一个河南农民选育的梅花呢?原来,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秦治章多次千里迢迢拜访了很多国内研究梅花的专家,他和“梅花院士”陈俊愉更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秦治章在梅花研究方面的贡献得到了“梅花院士”的肯定,他说:“我国梅花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并不抗寒的木本植物的生长区域北移2000多公里,这样的成果,这之前世界上没有先例,但秦治章做到了。”

  近年来,秦治章已经带动了周边5个行政村的80余户农户种梅、育梅,解决当地闲散劳动力就业110人,初步实现了自己当初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愿望。如今,梅花已经成了横涧乡的一大经济增长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