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在周巷镇开办的第一家正规民工诊所 |
| 王秀兰医生(右)和病人在一起 |
|
核心提示
“哪里最缺医生?哪里外来民工最多我们就到哪里。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寻思着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做点实事。”这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王化宣、王秀兰夫妻俩的内心真情告白。
两位年近六旬的老人,退休后放弃了去美国与女儿团聚、安享晚年的舒适生活,不远千里来到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开办了第一家正规的民工诊所。解决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经过近两年的艰辛磨难,如今农民工诊所得到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赞扬,当地政府也对王化宣、王秀兰夫妻俩的高尚情操深受感动,多次组织相关医疗系统官员前往取经学习。
在这个不足45平方米的诊所里,王化宣、王秀兰夫妻俩用质朴的行动感染着每位异乡人,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谱写了一曲河南赞歌。
两位老党员的人生抉择
清晨,雨雾笼罩中的江南水乡周巷镇显得格外清净。阡陌相错的小河围绕着小镇,轻缓地“唱”着晨歌。
新的一天开始了,王化宣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生怕惊醒了旁边熟睡的妻子王秀兰。几乎每天都这样,他早早起床给妻子做早饭。他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我是你王阿姨的后勤服务兵,她几乎每天晚上给病人看病忙到半夜,太累了,我想让她多睡一会儿,早饭一多半都是我先起来做。”
不一会儿,米粥煮好了。王化宣叫醒妻子起床吃饭。早餐很简单,一人一碗米粥,一个馒头,就点咸菜。
其实,已年近六旬的王化宣和王秀兰是没必要吃这份苦的,他们完全可以享受退休后的那种安逸的生活。但两位老人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让周围的人很不理解,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王化宣是部队出身,后来转业到老家太康县银行系统工作。王秀兰退休前是河南省中医学院门诊部一名医生,两人都是党员。他们有一双儿女,大女儿如今在美国工作,儿子去年从部队转业后应聘到了北京一家企业做主管。在所有人眼中,他们这个家庭让人很羡慕,一双儿女很勤奋,事业做得也很好,老两口退休后每月能拿近3000元的退休金。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但就在儿女商讨如何让父母过得更好更开心时,两位老人的一个计划让周围的人感到很不理解,更让女儿和儿子吃惊。两位老人要放弃一切,走出去闯荡社会。
最开始,王化宣想带着妻子找个地方修理自行车,他说:“其他技术活我也不会干,就想和老伴找个清净的地方,多少做点小营生不闲着就行了。可是老伴反对我去修自行车,她认为那样做对社会意义不是很大,总想着一个老党员应该多做点对社会有利的有意义的事情。后来就想到了妻子退休前是医生,并且还有执业医师资格和主治医师职称,于是她就提议办个诊所。我当时一考虑,这个想法很好,可以发挥她的特长,并且还能解除病人的痛苦,于是就开始考虑这个诊所该怎么办,经过我们两个商量,一致认为自己都是从农村吃苦走出来的,深知农村人的疾苦,所以就选择到农村开个专门为农民看病的诊所。可后来我提议现在很多农村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他们在外面挣钱很不容易,头疼发烧也不敢去医院看病,总是能熬就熬过去,实在熬不过去就买点药吃。其实他们是最需要有个专门为他们农民工看病的诊所,所以我们应该去他们最集中的地方,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经我这么一说,老伴很同意我的想法,于是我们就开始四处考察,寻找适合开诊所的地方。”
当时王化宣和王秀兰把这个决定告诉远在美国的女儿时,女儿听后哭了。电话的那端,女儿一再哭求两位老人,不要去开诊所了,让他们俩去美国安享晚年,可倔强的夫妻俩断然拒绝了女儿的孝心。儿子知道后也是极力劝阻父母,可最终夫妻俩选择了办民工诊所这条道路。
接下来,王化宣和王秀兰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老两口走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最后决定选在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开办民工诊所。王秀兰认为,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工,这里最需要价廉质优的诊所。
于是,在2006年8月份,夫妻二人冒着酷暑,不远千里从河南赶往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操办开民工诊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秀兰说:“我和老王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又都是老党员,深知这些打工的不容易,他们需要我们,我们也想真心为他们做点实事。”
小诊所里迎来众人称赞
经过多方努力,所有一切手续都办齐了。2006年10月份,王化宣和王秀兰开办的慈溪周巷民工诊所迎来了开业的日子。在这间45平方米的诊所里诊断室、肌注室、输液室、药房等一应俱全仅药品就有400多种。还有饮水机、电视、豫剧唱片、暖手袋等“温馨服务”。
这是河南人在浙江省开办的第一家农民工诊所,也是慈溪市第一家农民工诊所。开业当天,很多农民工都前来观看,奔走相告,相互传递信息。
王秀兰一直遵循一个原则,只要是前来看病的农民工,他们都是坚持按药的成本费收取药费,其他的费用一概不收取。包扎小外伤、换药、伤口拆线不收钱;从其他医院带药来诊所输液的民工一律免费;刚出来打工没钱看病的患者和经济困难者采取减、免、缓的办法。这些惠民规定一出来,前来求医的病人络绎不绝,在这里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温情服务。
随着小诊所的名气增大,一些当地的市民也慕名前来看病,一些当地企业老板开着豪华轿车跑上近百里路专程来看病。对于他们,王秀兰也是同等对待,实行优惠制度,温情服务。
在这里打工的河南人较多,王化宣专门买来了电视机和DVD,又让朋友从老家寄来了河南豫剧戏唱片。在这里看病输液的病人,可以边输液边享受老家豫剧戏曲所带来的享受。很多河南老乡晚上下班后,没什么事情就聚集到小诊所里听听家乡的戏曲,喝喝茶水,和王化宣夫妻二人唠唠家常,小诊所成了农民工们的心灵港湾,成了他们沟通乡情的纽带。
王化宣和王秀兰夫妻俩还是热心肠,一些前来看病的农民工很可怜,夫妻俩就把自己穿的衣服送给他们。自己在诊所旁边种的青菜,也是经常给东家送点,给西家送点。让这些身在异乡的农民工兄弟深受感动。一位重庆籍农民工对记者说:“你们河南人真好,我们在这里看病很放心,又省钱,老王他们两口还经常帮助我们。”边说边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河南人好!
河南太康籍农民工韩锦华身体不舒服,在诊所输液,得知老家记者来采访,他激动地握着记者的手说:“人家老王两口可真够意思,对俺们这些打工的很好,在他这里看病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如今,这个深藏于水乡深处的小诊所,温情服务着众多农民工,也感动着众多农民工。当地政府和医疗系统官员得知此事后,多次组织人员前来取经学习。浙江省卫生厅和慈溪市卫生局相关领导也多次前往考察学习,对王化宣、王秀兰夫妻俩的精神深受感动。他们说:“你们不但是河南籍农民工兄弟的贴心人,更是这些五湖四海聚集到这里的农民工兄弟们的贴心人。你们河南人为我们浙江人办了件好事,更是为农民工兄弟们办了件大好事。”
王秀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一切都好了,儿女都理解了我们,并且还经常寄些钱给我们,让我们买些医疗器械。虽然每天很忙,也挣不住钱,顾个本钱,但看到病人笑容,听到他们的称赞,我和老王很开心,感觉自己还没老还有用,还能给别人帮点忙。我们活了大半辈子,受党的教育几十年,现在是该回报党和社会的时候了。能多做点好事,多办些实事就算将来哪天闭上眼睛了也不后悔!”
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一对质朴的河南夫妻,用自己的良知和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描绘出了一幅夕阳无限美的壮丽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