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齐鲁晚报》报道,新加坡6岁男童艾南·塞利斯特·考雷2007年顺利通过英国考试机构的“0”级化学考试,成为通过该考试的最年轻考生,被列入《新加坡纪录大全》。
艾南的天赋、才华得到新加坡各大学教授们的一致赞赏。可是,负责招生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怀特先生却拒绝招收这位“化学神童”。
怀特教授这样解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实验室内的长椅太高,实验架子太高,试剂分配器太大,孩子的小手根本握不住。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名化学神童的诞生需要众多特殊的必备条件,这一点与那些音乐神童和数学神童不同。”他还说:“艾南还只是个小孩子,如果由于过早将他送入一个令他的能力和想象力受到局限的环境而使他丧失对于科学的热爱,那将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新加坡其他教授专家也认为,过早剥夺孩子的童年,只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无法弥补的心理伤害。
我们国内又是何等的情形呢?
曾被誉为“神童”的东北男孩王思涵,虽然以14岁的低龄、572分的高分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但入学后成绩每况愈下,最后因多门学科成绩为零分而被学校“责令退学”。与此同时,所谓的“天才少年班”依然在广受追捧。
“新加坡大学拒招神童”启发了我们,如果一所大学不具备适合“神童”个性化生活及教育环境,无法提供适合少年儿童成长及接受教育的软硬件设施,那么就应该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种负责的态度,鼓起勇气对“神童”说不!
否则,过早的成人化教育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童年和才华。缺乏人性化、过度功利化的教育,对孩子们来说,只能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扼杀教育,甚至成为一场灾难。
摘自《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