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丘吉尔的两次选择
财富断想
琼瑶的泰坦尼克
领袖“劳力士”背后的故事
公安没有特权
青春可买
李肇星一次免费看电影
过去的大学都是这么做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财富断想

  大概是前35年深受无钱之苦的缘故,我一直以为与节流相比,开源是更重要的。所以只要有利于开源,必要的投入应毫不犹豫,冒些风险也值得。

  1986年秋我从安徽乘火车回上海。按规定,副教授只能报销硬座车票,上车后,我自费补了十来元的差价,坐进了软席车厢。同行者不理解,觉得硬席车也有座,何必多花这钱?我有自己的算法:那时的软席车很空,完全可以占着一张小桌,我随身带着待标点的古籍复印件,每千字的稿费约3元。车到上海,我已点完五六千字,所得远超过所付,而且能及时完成,何乐而不为?所以,只要发现有利于改善工作条件的设备,我总是尽早购买。1986年夏天买摄像机;1987在房间里装窗式空调;1990年买台式电脑;1991年买笔记本电脑;1992年买手提摄像机;1997年买数码照相机;1998年买第二台笔记本电脑和掌式摄像机;2000年买第二架数码照相机、第一个数码录音机;2001年买第三台笔记本电脑;百分之百自费。钱花了不少,但除了摄像机只供个人收集资料外,其他设备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这些新、轻、精的设备,随着我走遍七大洲,无论在飞机、火车、轮船,旅途、旅馆、会场、野外、家居,我都能随时运用。像今年在非洲期间,几乎每天在路上,但我用笔记本电脑写的文章,用数码相机拍的照片,都能及时发回国内,在网络和媒体发表。我的第二架数码相机是专为南极之行买的,用它拍摄的南极照片广泛发表于报纸杂志和画册,也用于我自己的书中。所以我以为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比一味节流效益要高得多。

  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适度并且积极地消费。钱存在银行、留在家中,或一味追求保值,至多只能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既改善物质生活,也满足精神需求,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于公于私都有利。

  1985年到美国后,我感到有汽车很方便。向留学生了解一下,觉得完全有财力购买和使用,而且我的使用率比别人高。于是马上学车、考驶照、买二手车。那时买车的都是年轻的留学生,没有我这样40岁的访问学者;他们买的都是几百美元的旧车,上千美元的也不多,而我买了一辆1800美元的。不少朋友不理解,或者以为我准备长期留下去了。我告诉他们:正因为岁数大了,今后全家一起到国外来的机会不多,更值得享受一番。车买得好些,是为了明年回国前能卖个不错的价钱。第二年一开春,我一家用这辆车游了纽约、华盛顿、尼亚加拉瀑布等地,还在加拿大玩了一个星期,周末几乎走遍了波士顿附近,有时还带上其他朋友。有了车,参加各种活动、看书、访友方便多了。周末购物也不再限于中国城,只要在报上看到便宜物的广告,一下子就到了,太太经常能用减价券换到日常品。这辆车我一直用到回国的前一天,按预先协议转让给一位朋友,卖了1200美元。要是我贪便宜买几百元的车,不仅不敢跑长路,去不了加拿大,临走时也未必卖得掉,还得花一笔钱处理。

  1987年我分到了一套两房独用公寓,在卧室装了窗式空调。当时整个复旦大学宿舍区,除了学校的小招待所外,还没有一家装空调。安装手续也很麻烦,先得向供电局交申请报告,花100元换电表,接专用线路的人工和材料费另付,还得按每月12元标准交4个月共48元的“超量使用费”,外加这台空调每天耗电约10度。不少人问我怎么舍得花这些钱,或者打听究竟要用多少电,合算吗?我的算法却是:空调是回国时带来的,钱已支付,不用也是浪费。一次性的安装费虽不少,还付得起。每月开支增加一百多,但每年最多用三个月,一家人舒舒服服度夏还是值得的。何况以往盛夏夜晚上根本做不了事,现在照样能写文章,提高了工作效率。

  摘自《书摘》

  葛剑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