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瞌睡虎”也是笑料
建设网络文明从自身做起
拯救富人形象不能靠富人独立救赎
官员“走穴”折射政治伦理失范
“可要求听证”可否
改为“必须听证”?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历史转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拯救富人形象不能靠富人独立救赎

在经历了多年社会的评说与富人自身的努力之后,中国富人的形象到底如何?《小康》与某网站联合推出的“中国富人形象调查”。调查显示,80.39%的人认为富人群体形象依然负面。(《新华网》7月2日)

我想,大众不满的,不是财富,而是富人的“为富不仁”。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尽管如今有一些富人热衷于慈善公益,但许多富人仍然还是只用财富界定自己的地位,而没有任何精神传统对其穷奢极欲进行制约。在富起来之后,对通过炫富来获取世人的艳羡乐此不疲,而对反哺社会不屑一顾。

显然,隔阂与对立对谁都没有好处,需要的是改变,而不是打倒。不是穷人要改变什么,而是富人要改变什么——社会对富人不良形象的诟病,也可以视为一种期待:富人能展开道德反省,尽快站到正义的社会行列中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或者说,唯有如此,富人才能重获积极的社会评价。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在笔者看来,拯救富人形象不能仅靠富人独立救赎。

由于财富本身的不透明,使众多富人本人以及其财富来源、财富流向等“信息”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上世纪80年代,一批先富起来的人被首先叫作万元户,以后被称为老板、大款、富豪、CEO,变化的是名称,而不变的是公众对富人形象的持续关注和质疑,富人们的财富来源是黑是白?财富膨胀过程中有没有权钱交易?公众对财富的正当性充满质疑,这是贫富割裂并形成心理对立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相关制度建设让社会财富运行机制走向透明化、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

更重要的是,“多数人对富人评价不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普罗大众的生存焦虑感。经济学家茅于轼说,“现在社会上为穷人说话的人很多,替富人说话的人很少。另一方面为富人办事的人很多,为穷人做事的人很少。为富人做事是有酬劳的,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为富人做事。而为穷人做事很难有酬劳,所以为穷人做事的人比较少。”是的,富人们不会担心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他们的各种欲望被逐利的市场熨烫得舒舒服服——此情此景之下,富人们任何一次“不当”的言行,都自然会引发群情愤懑和深深失落——市场以富人为中心,穷人的风险由谁来管?

毫无疑问,基于责任和使命,掌握公权力的政府天然就是穷人的“保护神”。政府需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深度与广度,给予芸芸众生触手可及的“安全感”——市场热盖“别墅”,政府就要多建“经济适用房”;市场成立贵族学校,政府就要加大教育投入……让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更加规范和有效、更加细致和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仇富心态,“填平”贫富对立的鸿沟。

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富人形象不好不是一个简单的“仇富问题”,也绝不是富人们多捐一点钱、多做一点善事那么容易。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