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亚洲 通讯员 岳金河 文/图
下岗不失志 办起果园
王曙光原先在市内负责一家宾馆工作,2002年6月,他花了300多万元对宾馆里外进行了装修,没想到同年7月被拆迁,美好的经营计划一夜之间成了泡影,夫妇俩一同下了岗。妻子郭世香经不住打击,没多久得重病住院,花去70多万元医药费,加上两个孩子学校毕业没有工作,最困难时,20元全家人用了一个月。
困难并没有把王曙光击倒,他坚信天无绝人之路,找亲朋好友借了40多万元,在古荥村东的大河路旁承包了58亩盐碱地,对土壤进行改良。他怀揣着咸菜、干馍,不住旅社,长途奔波3000多公里,先后到辽宁、山东、张家口、邢台等地的农科院国家果树试验基地走访取经,了解水果新品种,引种了美国红提等无核优良品种,办起了“红提园”。
2004年又与河南农大园林系合作,请来专家在园内试验种植了10亩水蜜桃新品种,目前正是盛果期,桃子挂满了枝头,估计能收入数万元。他采取了开园管理新方式,让游客自由采摘、先品尝过了“桃瘾”再购买,不但给市民近郊游增添了一个好去处,而且给自己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形成产业链 互养互补
果园初步形成了,王曙光又动起了脑子,要把自己的果园发展到多种经营,形成生态产业链,种植养殖互养互补。2005年,他自学养猪知识,在园里垒起了猪圈,购买了100多只新品种小猪仔来饲养。猪肥料用在桃树和红提等果树上,树下还种植了花生、黄豆、绿豆,形成了立体种植,使“红提园”发展越来越红火。
帮助下岗工 共同致富
今年54岁的王曙光是名老党员,他致富后,始终不忘帮助大家共奔致富路。每当“红提园”需要人工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下岗工人和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先后招聘了8名下岗工人和16名当地的农民工。
昨日,王曙光向记者透露了他的发展规划:“下一步我要在园里开农家饭店,盖几个温室,种上草莓,把‘红提园’发展成种植、养殖、生态游一体化的大果园,让来这里的游客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