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引进国外智力 服务社会发展
关于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文化也是生产力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十个视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文化也是生产力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要求全党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思想观念的一次解放和突破,为我们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思路。

一、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关系极为密切。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和物质生产力一样,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物质生产力是基础,它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文化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从而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文化建设中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差异;其经济发展的落后,归根到底是文化的落后;其经济发展的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危机。只有大力发展文化,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统计资料表明,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竟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农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行业。在我国,文化产业也开始逐步显露良好态势,以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有的地区的文化产业则跃升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文化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人的建设”。改造人的认识能力,开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创造精神,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这些关于人的建设,正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的基础条件。只有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及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开发人力资源,充分重视人的能动性,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也能使物质生产力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更大的提高。

二、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方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首先,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文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物质生产才能快速发展。生产力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只有用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去解决,才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其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文化是生产力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如,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思想反映,往往是先进正确的思想同落后错误的思想的分歧。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不断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观念去说服教育广大劳动者,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不断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保证和促进生产力的健康发展。第三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的源泉。搞好文化建设就能调动亿万劳动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从而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和一个人,要发展、要进步,必须要有一种精神支柱。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个体行为的精神动力。人们无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凡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的地方,人们必定有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富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凡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必定有“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固步自封”等方面的教训。由此可见文化对于生产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三、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文化生产力建设。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断的发展丰富,如果文化建设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仍然固守过时的思维模式,或简单地重复过去的方式方法,就很难完成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通过政府驱动、投入促动、载体牵动、品牌带动、人才推动等形式,推进文化建设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让文化发挥活力,增添魅力,催生动力。

首先是政府驱动。发展文化要以市场为导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要真正把文化做大做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离开了政府的引导和指导,离开了相关政策的支撑和扶持,从世界各国各地的经验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投入促动。加大投入是搞好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拓宽渠道,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切实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广阔舞台。近年来,荥阳投资近亿元,先后建成了图书馆、文化馆、标准化体育场、象棋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植物园、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和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一体的文博院,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活动的中心。同时,还结合新农村建设,采取“财政拨一点、乡村筹一点、个人捐一点、驻村工作队拿一点”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硬件建设的投入,目前,全市农村已建起了200多个庄户剧团和文化大院,农民“文化大院”普及率达到了100%,文艺队伍骨干5万多人。

第三是载体牵动。文化建设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才能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不断增强这项工作的感召力、吸引力。文化建设的载体应该是多层次、宽领域的。既要有实施教育、培训的场所、设施等物质载体,也要有吸引市民参加的活动载体。荥阳市借助广场这一文化阵地,每年在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十一”,邀请省、市知名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利用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各种赛事,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档次。现在每天活跃在各个文化广场、游园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团队就有20多个,他们或跳健身舞、或练太极拳剑、或学各种乐器,还有自发组织的戏迷演唱队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开展广场文化活动300余场,吸引观众达50多万人次,丰富了节日文化生活,架起了群众心灵沟通的桥梁。

第四是品牌带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土壤,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种特色造就了区域的风格,代表着优势,意味着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推进文化生产力的进程中,只有准确定位,紧紧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充分把握自己的文化体系特征,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才能在文化发展的大潮中独树一帜,乘风破浪。荥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不少文化资源享有盛誉,这里既是郑氏祖地,又是中国象棋文化策源地、宫廷贡品河阴石榴的产地,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故里、刘禹锡的归葬地。我们紧紧围绕这些品牌做文章,进行有力的开发和挖掘。

第五是人才推动。人才是发展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人才的支撑,发展文化就无从谈起。用人才来推动文化发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云南映象》和纳西古乐之所以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的成功固然有许多的因素在支撑,但如果没有杨丽萍,没有宣科,它们的成功就很难想像。2007年荥阳市豫剧演员卢翠玲在省第五届青年演员戏剧大赛中蟾宫折桂;退休教师邢轸创制的数学符号被教育部、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推广,并在教材中采用;山水画家张凌超应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邀请赴京参加《锦绣中华》长卷创作;工笔画家何松山作为中国代表团四位书画家之一应邀赴俄罗斯参加第十二届世界和平书画展,受到俄罗斯副总统亲切接见,这些也是我市走人才推动之路,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促进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成长、提高的结果。

付冬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