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天下女人
千古中医故事
诗歌批评的时代性与“陌生化”追求
郑州地理
邀一缕清风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诗歌批评的时代性与“陌生化”追求

打开《诗歌:研究与品鉴》这部诗歌理论著作,其开篇文章《从传播学角度看诗歌》,仅从其标题看便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批评的时代性”之感。本书中关于“诗歌传播”的系列文章,无疑构成了杨志学进行“时代性批评”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出发点;同时,它也在具体的结构安排中成为本书中颇值得关注的部分。如果把诗歌看做一种多维联动的“文学活动”,它至少包含“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重要层次,那么,从传播的角度看待诗歌,其实质是通过“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方式,将上述四个重要层次进行互动的一个“关节点”。作者写道:“诗之为诗,以传播为前提,也以传播为旨归。诗歌起于传播,也终于传播……传播是诗的生命,也是诗的文化属性。传播是诗的动力,也是诗的存在形态和展开形态……诗歌传播就是诗歌讯息由传者向受者的流动。”以传播的方式研究诗歌,在批评中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的视角,很容易在诗歌的终极环节中释放出诗歌研究的本质意义。对于网络时代的诗歌而言,传播已经在不断技术化的前提下超越了以往纸面和口耳相传的方式。由此进一步引申,著作中的《论诗歌传播的特质》、《论诗歌传播的类型》、《从郭小川到韩东:诗歌传播理念的变迁》以及《对话: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等文章,无不从“诗歌传播”的互动视角生动地阐释了诗歌接受的历史化过程。

在引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言论的同时,杨志学以“诗的艺术就是陌生化的艺术”的论断,体现了对诗歌艺术以及诗歌批评的整体性认知。不难看出,著者批评中的陌生化美学追求,以及“从传播学角度看诗歌”,均在较大程度上构成了《诗歌:研究与品鉴》这部著作的理论支点与视点。而论者更为具体、细致的研讨,则以“多向互动”的方式展开。

对于诗歌批评鉴赏的“限制”与“极限”,杨志学是深知其中三昧的。为此,他总是期待或曰坚守诗歌批评鉴赏的“间离之道”——说到底,诗歌是对现实的疏隔和陌生化处理。必须寻找恰当的距离,展开诗思的翅膀和审美的观照。诗歌的姿势、张力、新奇感、神秘感、现代感等,均由此产生。著者以此展开自己的批评空间,而诗歌的“间离之道”本身就体现为因地制宜之后的“审美观”,如“陌生化”的审美趣味等。

由“审美的观照”角度,进入诗歌的品评、鉴赏层次,杨志学在品评北岛《宣告》的结尾时,发掘其“奇妙的意象组合”;而从台湾诗人非马《鸟笼》的形式中,他又读出了“解放鸟笼”的意义。这种关于文本形式及其意味的判断,都建立在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是难以言尽的”和“陌生化效应”的前提之上。以此综观本书“第三编·诗作赏评”部分,我们领略了作者在其审美观作用下的个性化操作。他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拆解”了诸多名篇佳作,诸如《悬崖边的爱情》、《韩东是个好厨师》、《为自己的心灵歌唱》等,都体现了著者的趣味。而在《〈诗经·东山〉试析》、《秦罗敷:汉代那最美的女子》、《〈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的身份问题》、《唐诗五首品读》以及《普希金与中国诗人》等个案研讨中,作者又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跨文化的视野”。

顾名思义,《诗歌:研究与品鉴》包含着两个主要部分。即使作者出于分类的需要,将专著分为“诗学涉笔”、“诗界人物”、“诗作赏评”三编,但显而易见,前两部分容易被划入“研究”的范畴,而第三部分更易被理解为细读与品鉴。按照“结集”的常见形式,《诗歌:研究与品鉴》同样是一个经年累积的过程,但这种跨度较大的文章集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所走过的学术道路,研究中的开阔视野,以及批评的个性和目的性。

从文艺美学到现当代诗歌研究,无疑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深入过程。这一点,体现在作者身上,总难免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美的意识”和“美的追求”。《李白的诗美观》、《牛汉:崇高诗美的创造者》、《秦罗敷:汉代那最美的女子》,单纯从文章题目就能感受和体味到“美的呈现”。而在具体的品鉴中,我们进一步领略到论者学养的深厚。不但如此,从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相交叉的角度评判“新诗的美学”,也确然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至少,这可以使一位评论家的学养和底蕴可以自然而然地得以显现。

变动不居的诗歌呼唤富有广度、深度和力度,并充分彰显批评者个性与特色的诗歌“研究与品鉴”。我相信,杨志学的论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待,这也构成了我评说此书并向读者推介它的缘由之一。

张立群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