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天下女人
千古中医故事
诗歌批评的时代性与“陌生化”追求
郑州地理
邀一缕清风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马寨镇的变迁

马寨镇,原为刘胡垌乡。位于二七区西南16公里处,东南邻侯寨乡,西至荥阳市贾峪镇,南起新密市白寨镇,北连中原区须水镇,面积29.6平方公里。原属郑州郊区,1987年划归二七区,1998年12月撤销刘胡垌乡,建立马寨镇。2000年12月镇人民政府由刘胡垌村迁至马寨村北,辖13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4780多户,2.04万人。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沟壑纵横,为黄土丘陵地;贾鲁河、贾峪河,绕城高等级公路通过境内,多条公交线路直通马寨镇。

马寨镇因位居马寨村得名。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大移民时,部分移民迁至郑县西南现马寨附近,散居贾峪河中游两岸,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因与杨寨接壤,称杨马寨。后因人口增多,形成一个马姓较大村庄,易名马寨。清道光五年(1825年),村中庙河原碑上已有:“马姓安居于此,故名马寨”的记载。

解放前,马寨镇由于交通闭塞,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粮食产量很低,村民们过着“糠菜半年粮”,衣不遮体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马寨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广种耐旱的红薯,把春薯和夏薯当做每日的主食,流行有“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是村民的保驾王”,“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说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寨镇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夏粮产量逐年增加,红薯种植面积减少。马寨镇走以工促农、以工补农、共同致富的路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最早从制造石棉瓦、耐火材料创业。后来,转型生产轧面机、挂面机及其零配件,由于产品对路,质量信得过,很快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和东欧、东南亚等国。经过几年的努力,马寨镇挂面机厂变成了拥有食品研究、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大型工业集团。所属的几家食品机械研究所、机械制造公司等企业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马寨工业的基础和支柱产业。马寨人用精细完美的政府服务,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了顶新国际集团(康师傅)、温州食品工业园,郑州绿叶生态园、大方桥梁工程等大型项目相继入驻落户工业园区,给马寨工业发展增加了活力后劲,走上了致富之路。马寨镇荣获“全国星火小城镇示范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先进村镇”、“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乡镇”。马寨食品工业园被列入省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园区规划,并成为郑州市重点工业园区。

王瑞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