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9版:中原楼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九月楼市的反击与突围
是信号,是稻草?
嬗变样本:前进中的七里河村
刀锋凌厉
巴曙松到郑演讲:市场悲观时要乐观一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嬗变样本:前进中的七里河村

本报记者马晓鹏刘文旭

一直以来阻碍城中村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自己”,它遵循存在即合理的大自然法则,要改变,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扭转城中村中绝大多数人的观念。

郑州市南曹乡七里河村村委主任康运杰说:“我们处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就应该分享变革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他们有集体的分红和出租屋的租金,足可以高枕无忧……他们成为居住在城市里的特殊群体——居住在城市核心、早已不再种地,身份却是农民。城市在进化,村庄在消失,‘村’民在夹缝中裂变。任何一项有关城中村新政的出台,都会令其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担忧。”河南农业大学经济学博士邓俊峰对郑州城中村现状如是描述。

郑州市目前建成区范围内有行政村106个,自然村174个,占地约70平方公里,居住着大约30万名村民,容纳进城务工人员近百万。郑州市副市长穆为民表示,从今年开始,郑州市将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目前,郑州已经有62个村(组)经过审批,其中包括七里河村。

时代赋予的机遇和变迁、崛起和嬗变构成众多七里河人的梦想和愿望。

“但如何实现这个梦想,这个华丽转身却是那么艰难,艰难到让人甚至要去逃避。”康运杰感触很深。

现实与梦想就一步之遥,可喜的是七里河人在村两委领导的带领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迈出了这一步。村两委班子在此变革中总结出了宝贵的指导思想:“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一次改变,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惊喜;顺应潮流,适应改变;改变,就从现在开始……”

智者远虑谋天下

七里河村改造的公示不久前刊登在报上,并且迎接新生活的工作早在几年前村两委就已经规划好了。在其内部的一份研讨资料上,记者了解到七里河村改造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七里村在2005年9月上报城中村改造申请;2005年11月17日通过了城中村改造规划评审;2006年12月26日取得了郑州市规划局关于七里河村改造详细规划方案的批复;2006年3月20日取得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006年5月经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2006年第一批城中村改造计划的村庄;2006年9月取得土地登记确权批复;2006年10月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2007年3月取得整体转制批复。

“我们全村人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在确定改造计划后,为了不拖后腿,在乡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又迅速制定了拆迁安置补偿方案、房屋测量、并签订了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等工作。”这些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在其它城中村改造中可以说是先行一步了。

作为七里河村改造实施方案“发起人”之一的康运杰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状态,感慨地说:“由于没有成熟的例子可以借鉴,为了不给政府添麻烦,我们就挨家挨户地探访,询问村民的意见,又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最终统一意见,就是为了让大家满意、积极地参与到城中村改造中。”

城中村改造虽然是郑州紧跟城市化脚步的一种体现,但注定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博弈的过程,如何实现多方共赢,是城中村能否顺利进行改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隘。

改造给七里河带来了什么

改造给城中村带来了什么?这是所有村民和业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我们由村民变成了市民,我们从农民变成了股东,我们的村庄也将要变成社区。”这是康运杰在城中村改造时首先想到的,但如何实现?康运杰也一筹莫展,看着全村几千村民询问的目光和期待的眼神,康运杰这个土生土长两鬓渐白的汉子感受到了沉甸甸的重担,他经过考察和长期思考,先给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么去?一路同行应保持怎样的心态?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康运杰和村两委成员将七里河村整体情况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梳理:七里河村共有土地912亩,现有建筑79万平方米;当前村在两委会的领导下发展步伐稳定,发展前景良好,但发展面临瓶颈,并且未来发展方向未确定;村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升值较快,财富效应明显,但底子薄、负担重,资源逐年减少,政策变化趋紧,遗留问题难解决……

面对上述问题该怎么办?“发展才是硬道理,七里河的改造应快速、有序、科学地推进。”康运杰告诉记者,快速是时不待我,立刻启动;有序必须确定目标,合理安排;科学借助外部力量,专业机构,科学决策。

一次成功的城中村改造不是看暂时获得了什么,而是要有长远目光,增强可持续发展性,显然七里河村两委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放在了改造议程上。

康运杰说:“整个城中村改造计划阶段,我们面临和突发性的困难数不胜数,但最终都在区、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并且全力以赴地将这个计划做好了,所以我觉得七里河村的改造教会了我们怎么去做。”

怎么去做?简单的四个字在实践中是千变万化的,记者得知,村两委将这四个字拆成了五个时刻拷问自己的问题:成功达到目标应具备的条件;达到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目标应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改造的总体思路。

康运杰告诉记者:“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希望这对其它参与改造的城中村也有借鉴意义。例如,到达目标应采取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建立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制定一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策划一套科学的实施方案等。”

付出与回报永远是对等的,七里河村就是最好的例子,村两委给了记者一份七里河村的土地效益分析报告,分析数据显示:总收入42.4亿元,总投资38.8亿元,总利润3.6亿元。据专家分析,七里河村被改造后的资产总额约20.55亿元,年收益总额约5520万元,其中安置用房15.75亿元,商业用房4.8亿元,集体商业租金收益每年1680万元,村民租金收益每年3840万元。

改造将会给七里河村民带来什么:改造前个人经济(平均每户)的租金收入每年约4.5万元、居住环境差、不可交易变现的房产价值约50万元,而改造后平均每户的租金收入每年约8.5万元、居住环境优美、可交易变现的房产价值约288万元。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七里河村新时代已然到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