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取暖
陈永坤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诗。短短20个字,把冬天飞雪的夜晚,与朋友围炉对酒的情趣表现了出来。
用火取暖,早在原始初期就有,周口店的那些灰烬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人们为了可以随意挪动火堆,保存火种,便把火放在烧制的陶器里,这个陶器就叫炉或灶。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掉进他物。
到了唐代,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或脚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取暖。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现在,我国北方有许多家庭使用烟筒火炉取暖,其历史仅有百年。至于使用流通热水或蒸气的暖气设备,那就更晚了。不过,从电气和天然气发展的趋势看,烟筒火炉将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