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警示
繁荣农村文化的着力点
重视舆论引导 也要遵从民意
供销系统是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抓手
履行工会职责 应对金融危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重视舆论引导 也要遵从民意

张淑华

随着网络、手机等公民意见表达形式的崛起, “重视民意” 、“重视舆论引导”等词语屡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成为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但究竟何为“民意”,何为“舆论”,两个词汇的语义差异及使用语境的不同,人们却未必能有详细明确的认知。因此,理清概念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认识和使用“舆论”和“民意”,并进一步在方法论上廓清两种“意见表达”的不同性质,指导人们在现实问题中采取有区别的和正确的态度。

一、“舆论”与“民意”辨析

在英语中,“民意”和“舆论”都被翻译成public opinion,其使用无显著差别;民意和舆论在我国的使用也存在着许多混用的情况。汉语中的“民意”和“舆论”究竟有没有区别呢?不妨从两个词语的生成、使用语境和语义等方面做一细致辨识。

首先,从词汇的产生历史看。“民意”一词虽然在我国出现很早,但其广泛的使用却始于西方 ,伴随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而来,因此,民意从学科类别上看更多的是一个政治词汇。而“舆论”一词在我国则历史渊源。“舆”,本意为车厢或轿,“舆人”则为推车的人或抬轿的人,随语义发展逐渐演化为“众人”的含义,如《晋书·王沉传》里有“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的句子。“舆论”作为一个固定搭配的词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其后的《梁书·武帝记》里也出现了“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的句子 。其中的“舆论”泛指众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多的是着眼于行为或言论的传播效果。从现有的使用情况看,舆论一词也更多地用于新闻传播学研究。

其次,从使用的语境上看,汉语里的民意和舆论是两个不同的词汇,有自己不同的适用语境,不能相互替换。譬如“违背民意”就不能用“违背舆论”来代替。从这点差别推究发现,民意具有方向感,有明确的指向;而舆论则呈现出不确定性。与这种方向感有无相对应的区别是:(1)民意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可以引导;舆论没有明确的方向,可以引导。(2)民意指向性单一,意见集中,影响力也大;舆论指向性不强,方向分散,观点也分散,其现实影响力相对较小。(3)民意是多数意见讨论、交锋后聚集的结果,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舆论虽然关注的人数较多,但并不一定达成了一致,相对处于原生的“议论形态”,不一定形成了统一的价值取向。

第三,从语义上看,两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民意”和“舆论”的区别,要点在于对“民”、“舆人”的外延和“意”、“论”的内涵的不同理解。首先是“民”。西方社会早已进入公民社会时代,public所指的公众,可以无差别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公民,所以“民意”之“民”一般被统一理解为“公民”;而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对无差别的“公民”概念并不习惯,“民”更多地被理解为与“官”相对的下层民众或“百姓”,其外延要小于“舆人”所指的“众人”。有研究者提出舆论的外延比民意大,民意应包含在舆论之中,并把舆论区分为上层舆论、下层舆论、群体舆论等 ,民意相当于下层舆论。这种认识基本是符合当前我国对“民意”的语义理解的。其次,汉语里的“意”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除了“意见”之外,还有“意志”、“意图”、“意愿”、“意思”等含义,当把“民意”理解为“人民意愿”或“人民意志”的时候,民意作用力就有了明显的目的性、方向性和强烈的社会干涉态势。

通过以上辨析可知,汉语中的“民意”和“舆论”含义并不一致,民意不仅仅是一般的“公众意见”,更具有“公众意志”和社会干预的含义。但二者也有很强的关联性:舆论是民意产生的基础和先导,民意是舆论的发展和集中;民意是各种舆论产生、碰撞、汇聚和达成一致的结果,具有意见上的多数优势,比舆论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和社会控制意图,有更大的社会干预能力。

二、“舆论”与“民意”的方法论启示

正确区分这两个词语,有助于人们在处理“民意”和“舆论”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区别这两个词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舆论可以引导,民意却只能遵从;而且,对舆论的引导必须讲究时机。

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舆论引导的重要性都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深化。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再次强调了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并与人民网的网友亲切交流,身体力行地阐明了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舆论的突出特征是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向性不强,意见、观点相对处于原生状态,多元而且分散,尚且没有上升到明确、强势、高度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控制。因此,对于舆论,是可以通过辩论、说服等形成优势意见等手段朝向一定方向进行引导的,而且这种引导在调节矛盾、说明问题、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在多元民主的社会里,只强调舆论引导是不够的。一是因为对舆论进行引导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生硬的引导有可能形成负面效应,反而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二是某种舆论一旦达到一定的强度,上升为民意,就是多数人意见和公共利益、公共意志的象征,具有强烈的社会控制色彩,民主的、服务型的政府就只能遵从它而不能再谋求改变和控制它,否则就可能形成尖锐的对抗和冲突,社会稳定遭遇颠覆性的改变。这是由民意和舆论两个概念的不同特征决定的。由此而来的启示是:舆论引导宜早,要在舆论的潜伏状态即隐性舆论时进行。为此,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去关注舆论和民意,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而舆论一旦上升为民意,则只有谨慎地遵从,只有“顺民心,合民意”,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