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观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新农村建设
健全保障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
做好“三农”工作须把握五个方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新农村建设

韩绍林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民,是我国最广大的利益群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新农村就是要造福农民,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农民充分享受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同时,建设新农村要依靠农民,尊重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聪明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依靠农民群众,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始终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在示范村选择上把尊重农民意愿放在首位,强调村民参与度要在80%以上;在建设过程中,倡导建立能够代表村情民意的村民理事会等群众性民主监督管理组织,参与到建设模式选择、规划制定、资金筹集、项目监督和村庄管理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让农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有效激发了群众建设热情,促使群众观念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营造出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二是要坚持城乡统筹,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新农村只靠农民自己的努力不行,仅靠农业自身的积累不行,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长,2006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28.6亿元,2007年达到36.6亿元,增加30.6%。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全市新建农村公路3536.4公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7%;新建集雨水窖25000座,解决了75.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310所;新建农村文化大院555个;建设农家店1755个;新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3万多座,累计17万多座,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统筹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人数达到396.37万人,参合率96.38%;农村低保标准由最初的100元提高到160元;新建、改建农村敬老院78所,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农村民生明显改善。

三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市始终把深化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作为核心任务,不断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三年以来,全市建成了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06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0家,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三年新建合作社350个,总数达到512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70多万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94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位,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1~9月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54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6%。

四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踯躅不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2006年我市组织有关市直单位编制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郑州市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科学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同时提出了城中村抓规划,城郊村给政策,纯农村抓产业,贫困村抓扶贫的分类指导政策。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明确了143个城中村的城市化改造任务。在近郊村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新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纯农村以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乡村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标准。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五是要坚持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三年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路径,可归纳为点面结合,双管齐下。所谓点,就是以村庄为建设单位,分步推进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通过发动群众、科学规划、分步建设、综合达标的模式,迅速改变村庄面貌,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和村庄管理水平,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迅速达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所谓面,是指各级政府站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现有体制下,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文化、卫生、教育、社保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践证明,点面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考虑了新农村建设的普惠性、长期性,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兼顾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性和激励性,注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通过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普惠性发展项目的同时,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和九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从2009年开始,每年要完成10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到2020年使全市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要求,继续以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统筹兼顾,点面结合,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采取更加切实有效措施把我市新农村建设引向纵深。

(作者为郑州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