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扩大内需、促增长,推动首都经济发展”专题座谈会上,200多名政协委员共话北京经济发展。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哲建议,“发动一场爱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让每个人、每个单位把一年的收入都进行消费。“如果政府允许这么做的话,我愿意拿出我的精力和我的财力去推动这个事情。”(《新京报》1月14日)
李哲委员的建议引起了舆论的强烈质疑。很多网友愤愤不平地说:“爱国不爱国与消费何干?把爱国和消费挂钩很荒谬。”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不满,我相信,李哲委员此建议只不过是一种“消费倡导”,号召世人为扩大内需出把力,并没有将消费和爱国画上等号的意思。单纯从理论上讲,每个人、每个单位拿出一年的收入来进行消费,确实可以扩大内需;但细细一想,这完全是想当然的纸上谈兵。
我宁愿理解为,李哲委员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太了解民生状况。对于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来说,越是在经济危机面前,其抗经济风险能力就越低,本来就微薄的钱袋子就捂得更紧,会更加节省过日子。就以笔者自己来说,我自问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所在城市大概也可算得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我从不敢去饭店吃早茶只在路边啃油条,经常买打折扣的衣服,很少去咖啡馆休闲,能不开车的时候就不开车,多看电子书少买昂贵的纸质书……无他,不是我不爱国,也不是我不懂享受,只因为手里的钱还没有到达“拿出一年收入来消费去爱国”的层次,改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都需要基本的财力储备。
西晋时期天下荒饥,百姓饿死,晋惠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这倒不能说晋惠帝是个白痴皇帝,只能说他高高在上不知道百姓的疾苦:都快要饿死了,哪里有钱食肉糜呢?同样的道理,恐怕李哲委员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包括穷人在内的大多数国民,哪里来的拿出一年收入来消费爱国的勇气呀!假如大家都像精英群体一样衣食无忧囊中充裕,住着豪房开着汽车,我想,李哲委员的这一建议绝对会得到“共鸣”。
晋惠帝还有一句“名言”。他“尝在华林园闻虾蟆,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他连蛤蟆为谁叫都搞不懂,怎么能体察民生呢?发出何不食肉糜的感叹就不足为奇了。可社会文明进步到今天,如果我们的参政议政者和社会精英们也缺乏对民生的体察,屡屡以“富人的逻辑”发表着“消费爱国论”,就不能不令人失望和叹息了。
脱离了社会现实和民生实际的“专家观点”也好,“委员建议”也罢,都足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精英群体们该俯下身来了解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了——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既然代表民生,岂能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我以为,这并不难做到。 陈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