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唐 强 图
2006年年初,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号角在我市吹响,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工程的发展目标。三年后,郑州图书馆新馆(市民文化中心)、郑州群艺馆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从无到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舞剧《风中少林》、《云水洛神》等文化精品不仅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还走向国际舞台;儿童科幻电视剧《快乐星球》横空出世,填补了国内儿童剧空白;“小樱桃”动漫品牌走出国门;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郑州天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等一批文化市场主体逐步培育壮大——一批“郑州制造”的文化产品享誉全国。三年行动计划40个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总投资47.96亿元。
三年,一棵小树足以扎稳深藏在土壤里的根须,三年,一个人的生活足以发生阶段性转折;对我市文化建设而言,三年的跨越与发展,则意味着对全市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的精彩纷呈,意味着对经济建设的促进,更意味着“郑州”这个名字,从中原大地走向世界。经过三年的跨越,郑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对外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大幅提升,跨越式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文化建设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决策篇:文化建设位置更突出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一同研究、一同安排、一同推进,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明确提出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同年,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看郑州,要看“六个力”: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这“六个力”集中到一点,就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整体发展共同形成的郑州综合“软实力”。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郑州必须紧紧抓住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方面。2006年,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奋力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奋力实现文化发展新跨越”,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正是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文化强市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组织机构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确保了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关注和关心,定期专题听取文化建设工程指挥部工作汇报,专题研究解决商城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深入调研,具体指导、协调推进,保证项目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指挥部领导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各重点项目也都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完成时限,层层抓落实,形成了市级领导牵头抓、单位领导全力抓、项目承建单位具体抓的工作局面。
文化建设工程指挥部逐步建立了“市级领导牵头、一个班子具体操作、一套制度保障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有力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了月例会制度、现场办公会制度、项目进度周报告制度、督查考核制度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从市领导、项目责任单位、建设单位到每位干部职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不等不靠、勇于争先,保证了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文化事业篇:实现群众文化权益
“这几年,光是送电影、送戏、送图书,一年就来我们村几次!”家住中牟县白沙镇的梁大爷如此感慨。而对住在市区的群众而言,家附近的文化场馆多了,文化设施齐全了,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精神食粮”,惠及千家万户。
近年来,我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优先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基础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年期间,我市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包括郑州广播电视中心、郑州图书馆新馆、郑州群艺馆新馆、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等12个项目。”市委宣传部事业发展处处长李兴志介绍,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三馆”建设也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
为让全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指挥部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列入重点项目,对偏远山区和有线电视覆盖不到的区域实施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全市信号覆盖率达到90%以上;已建成乡镇达标综合文化站11个,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在建设;2007年建成100个社区文化中心,2008年建成500个农村文化大院,并免费培训1000名基层文艺骨干;设立了2254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点,全市100%的行政村实现一月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1171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已累计配备图书近60万册……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质。
在此基础上,“绿色周末”、“广场文化”、“绿城读书节”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特色和以绿城广场为龙头、辐射全市城乡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
郑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为延续城市文化的根脉,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完成了文庙、城隍庙、黄帝故里修缮工作,加大对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各类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迹、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市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水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市成立了专门领导、管理、保护机构,少林功夫、黄帝拜祖祭典、苌家拳等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还成立了“郑州市嵩山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广泛宣传嵩山文化圈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卫生项目建设方面,我市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加大市区中小学新建、改扩建力度,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学生入学难问题。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郑州师专二期工程和中州大学二期工程总投资超过4.6亿元,目前已经完工。此外,我市还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基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卫生基建方面,2006年以来我市将疾病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列入文化建设工程重点项目,通过重点抓好医院建设和市疾控中心整体迁建等,公共卫生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
文化产业篇:由点及面势头强劲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据统计,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2.6亿元,占全市GDP的4.1%;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01.7亿元,增长20.0%,比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7.7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4.2%,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8%。文化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经济优势。在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郑州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市。
指挥部以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先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嵩山实景演出、中华炎黄二帝巨型塑像、郑州日报印务发行中心、大河宠物文化公园等16个重点文化产业带动项目。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品牌,通过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使产品面向市场、依托市场、开发市场、占领市场,带动了全市演艺业、影视业、动漫产业等加快发展。
积极培育、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市场竞争主体。郑州商都文化投资有限公司、郑州广电网络有限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郑州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超凡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文化企业,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动漫产业方面,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等企业快速成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依托公司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这是河南省第一个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郑州已步入中国发展动漫产业的重点布局城市行列。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郑州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后,投资3.5亿元打造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走出了演艺业与旅游业共生共赢发展的新模式。2007年8月,全国文艺院团改革创新经验交流会在郑州召开,向全国推广《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经验做法。2008年10月,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影视制作产业上,河南超凡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乡党委书记》、《生死存亡》、《分流》等影片。其中,大型科幻儿童电视系列剧《快乐星球》填补了我国大型科幻少儿电视剧的空白。《快乐星球》第一部、第二部被评为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演艺产业方面,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从2004年首演至今,已在国内各主要城市及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演出,取得市场的广泛认可。2005年,《风中少林》获得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金奖,2006年成功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7年获得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舞剧“文华奖”。2008年3月,《风中少林》姊妹篇《云水洛神》作为重点项目被郑州歌舞剧院推出,公演之后大获好评,市场影响逐渐提高。
文学艺术产业方面,郑州百花园杂志社形成了“小小说”一流的刊物质量、一流的编辑队伍和长期稳定的读者市场,使郑州成为中国小小说的中心,并连续三年举办“金麻雀小小说节”,设立了小小说金麻雀奖。不仅催生了令全国关注的“中国小小说现象”,还营造出以郑州为中心的“小小说集散地”。
新闻出版产业方面,郑州日报社对报业重新定位后,呈现出《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两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两报发行量稳步上升,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郑州日报社的“中原网”快速发展,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一类重点新闻网站,成为全省两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同时,出版印刷会展业加快发展,2007年、2008年连续举办全国性大型出版印刷专业展会。
大型活动篇:显著提高文化影响力
2008年9月举办的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上,缅甸文化代表团的演员们第一次来到郑州,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城市,“这次参加亚洲艺术节,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郑州’。”演员通过翻译告诉记者,希望今后有机会再来郑州。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世界传统武术节、图书交易博览会、亚洲艺术节……郑州的频频亮相,使中国乃至世界,更加认识到了它的巨大魅力。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进一步增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凝聚力、亲和力,大大提高了郑州和河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推进了中原文化走向世界。一些外国朋友也被源远流长的黄帝文化吸引。北京奥运新闻中心美国专家杰夫·纳弗罗说:“是黄帝把我引到了新郑。”
2006年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共有6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8名运动员、教练员参赛,在世界传统武术运动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2007年,首届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品博览会作为我市的一件文化大事,在国内行业展会上首次实现印刷包装行业链条的无缝对接,参展客商1068家,展示产品1.3万多种,受到海内外印刷包装界人士广泛关注。
2008年9月,以“和谐亚洲、欢聚河南”为主题的第十届亚洲艺术节成功举办,亚洲36家一流艺术团体、2000名演员来郑演出,真正体现出国家级区域性国际艺术节的档次和品位。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评价:“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是艺术节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开创了属于亚洲艺术节历史的新篇章。”
通过《风中少林》等文化名片的打造,通过亚洲艺术节等国家级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郑州的知名度、影响力如同插上了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在2009年中国新春音乐会在河南省艺术中心举办之际,郑州人感到了由衷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