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记者节·感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因为我们是记者
当图编的一百多个夜晚
“编外记者”的侠义人生
难忘地震灾区7日行
头天做记者就中了“头彩”
来自豫西北的感动
做一名快乐的小记者
建业:我的“好兄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头天做记者就中了“头彩”

本报记者 张乔普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今年陆续从源头南阳市淅川县迁出,我国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根据规划,9月10日以前,淅川县将有1.06万移民重新安家。中牟县刘集镇姚湾新村作为首批建设的10个移民新村之一,开始迎接“外来客”。

作为郑州日报驻中牟县记者,我有幸见证了我市首批试点移民从离家到入住新村的全过程,并且此后多次追踪采访,见证了许多感人故事。

8月19日下午,部门工作调整的会议刚刚结束,我的第一个采访任务就来了:第二天一早随中牟县有关部门赴淅川县姚湾村,迎接第一批移民。

“你小子好运气,头天做记者就碰上这么个好题材。一定要深入采访,把稿子写扎实。”报社一位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

与中牟相关部门联系,约好第二天出发的时间,然后继续当天的夜班编辑工作。20日一早,来不及吃饭,迷迷瞪瞪地就登上了去中牟的汽车;11时30分,在中牟县委门口,引导车、服务车、救护车、24辆长途客车和47辆货车相继发动,开始了8个小时的长途奔波。

晚上8时许,当我们冒雨赶到淅川县城时,工作人员才发现由于来接移民的单位太多,县城所有宾馆都已爆满,日报、晚报的4名记者挤在一个房间里,床垫被拉到地上凑合了一晚……

要保证移民在下午赶到新村,上午9时前就必须出发。21日凌晨5时许,睡了不到4个小时的我们被叫醒上车,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中向姚湾村出发。近7时,车子一排排停在了雨后刚刚睡醒的姚湾村。

要写好稿子,采访必须深入、扎实。宁可采访内容用不上,也绝对不能不够用。车子刚停稳,我就冲下去开始一家家地进:在郑州打工的王仁华,自己买了一辆昌河车,年迈的母亲虽然舍不得老屋,他却收拾得很利索;正在郑州大学上学、22岁的姚武这一次要把家人全部带到他已经生活了三年的城市;64岁的王九斤老人已是第二次搬迁了,从原来的“水撵着人走”、挑着箩筐搬家,到现在坐着大客车搬家,抱定了要跟中牟老乡学种西瓜的老人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11岁的王杰“很想去新家”,可是他更舍不得去年刚去世的、葬在村子对面山头上的奶奶,“奶奶会找不到我的”……

这些鲜活的事例成了我第二天稿子的主要内容,他们的故事在感染我的同时,也通过我的笔打动了众多读者。8月21日,郑州日报1版刊发了《丹江碧水一线牵 淅川中牟一家人(引题)南水北调首批移民安家郑州(主题)》的配图消息、8版刊发了《从此郑州是俺家——丹江口库区首批移民落户中牟》的侧记,两篇文章在得到报社领导、中牟县有关部门表扬的同时,也得到了读者的好评。这些一起颠簸了8个多小时到达中牟的采访对象也成了我的朋友,在此后的一系列采访中给我了很多帮助。

我很庆幸没有辜负那位拍着肩膀鼓励我的老师的期望,我更庆幸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一个世纪工程背后的诸多感人故事。作为一名记者,我用笔记录他们的新生活,选择其中的一个点、一个瞬间、一个故事来折射这个为了“大家”舍弃“小家”、为了“大我”牺牲“小我”的群体的无私奉献精神,我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