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体育馆地铁站将移植法桐37棵
借招商引资诈骗
武某被判刑五年
多举措保落实 为群众解急事解难事
(上接第一版②)
(上接第一版③)
(上接第一版④)
油泼面“泼”出富裕路
应严查倒卖土地的“伪开发商”
强冷空气抵郑 绿城将降雨雪
为何年底买车先猜政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油泼面“泼”出富裕路
两起两落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 陈亚洲 实习生 王燕柯 通讯员 徐克镜 文/图

二七区永安社区居民、35岁的宋红杰,凭着挫折面前不气馁的一股劲儿,经营陕西名吃——油泼面,两起两落走上致富路,成为创业新星,还帮助6名无业人员就业,被社区评为“突出贡献商户”。

偷学厨艺

昨日,记者见到了宋红杰。谈起创业经历,他沉思片刻,思绪回到了18年前——

那是1991年,只有17岁的宋红杰初中毕业,因家里穷,独自从许昌农村来到省城闯荡。无依无靠的他在火车站当了两年搬运工,吃苦受累,收入除了糊口,所剩无几。他一心想学门技术,要干出一番事业。

1993年10月,宋红杰经亲戚介绍,来到西安学习烹饪技艺。刚开始他在饭店当勤杂工,整天干洗碗、擦桌、淘煤渣等杂活,且没有工资,每月只发60元洗涤费。为了学到技术,他什么活都抢着干,从不偷懒,还“讨好”师傅,主动当“下手”,处处留心,“偷”学厨艺。

白天,不管厨师炒菜,还是制作油泼面,他总是在一旁细心留意,把“窍门”偷偷地记在心间;晚上,别人休息了,他就悄悄地把学到的“本事”,一点一点地记在预先准备好的笔记本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翻看。平时,他虚心向厨师讨教,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时间一长,厨师喜欢上了这位勤劳好学的小伙子,就开始教他做油泼面的技艺,还不时地教一些炒菜方法。慢慢地,他不但学会了油泼面和川菜的制作技艺,而且能在水果、萝卜、西瓜等瓜果上雕刻出各种形状,放在碗上用来点缀菜肴。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宋红杰当上了厨师长,开始管理后厨。

两起两落

怀着要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宋红杰经过5年的艰苦学习,终于练就了一套烹饪本领。1997年5月,他从西安回到郑州,决定“另立门面”,把陕西名吃油泼面引入郑州,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

没有钱,他就向亲戚朋友借了3万多元,在市区一个中学旁租了4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具有陕西特色的油泼面馆就这样开张了。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上马就遇到了难题。因为当时在郑州还没有油泼面,所以顾客对这个面食都不太接受。食客稀少,惨淡经营,一年下来,数万元血本亏完。

宋红杰并没有泄气,他认真调查,倾听顾客意见,然后对油泼面多次进行改良,终于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可。同时,瞄准中下层消费者人群,推出价廉食美的油泼面,生意很快兴隆起来。

因为顾客多,总是坐不下,不得不换个地方。宋红杰就租了一家工厂的两层楼,有300多平方米。他投资十几万元进行装修迎客。可刚稳住客源,门面房被拆除,十几万元全部砸了进去。

辛苦赚来的第一桶金就这样“泡汤”了,但是宋红杰没有气馁,重新振作起来,在离原地向东百余米处,又租下店面装修,2001年5月,他的油泼面馆再次开业,一年赢利二十几万元。

共同致富

宋红杰事业成功后,在郑州成家立业,买了房子和汽车。靠党的富民政策致富后,他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更忘不了那些贫困的下岗、无业人员。他和社区联系,在辖区招收了6名家里有老人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下岗工人,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宋红杰还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人,致富后乐意做慈善公益事业。去年汶川大地震后,他捐款1万多元;在郑州市慈善日里,他又慷慨捐资,奉献爱心,被社区评为“突出贡献商户”。

“下一步我要开加盟店,免费提供技术,让更多的人当老板,为社会作贡献。”昨日采访结束时,宋红杰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图为宋红杰正在向新员工传授技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