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昆明市委书记
说出高房价秘密
涉贪官员女儿开博喊冤为何没人相信
讨薪倒赔罚款
道德家的虚妄
“不穿裤子坐地铁”与习俗的冲突
郑州: 由绿城到生态园林城的升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不穿裤子坐地铁”与习俗的冲突

16日中午12点到1点,广州地铁二号线上演了一群年轻人用“不穿裤子坐地铁”宣传低碳生活、迎接亚运的行为艺术。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7日,广州地铁对此事表达了态度,不允许以后在地铁再发生类似情况,一旦发现将采取各种方式阻止。(1月18日《信息时报》)

有细心人算过,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子,其“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一百多倍。由此推论,人所着装的其他部分及随身带的物品,也都随时随地地消耗着能量,排放着二氧化碳,但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或许一个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平常穿得少一些,会少点儿得罪环境?

“不穿裤子坐地铁”,这当然是一群人的连续行为。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每当一个人行为动作的意义涉及他人的行为时,这个动作便具有社会性。脱裤子时,这些人不是在没人烟的荒郊野外,是在一个人群不断流动的公共场所,脱裤子的动作在有意无意间针对了他人,而且脱裤子的人随时都会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反应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在社会学上,这叫“社会相互作用”,即人们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总是处在向别人行动或反应的过程之中。“不穿裤子坐地铁”没有太大的害处,但这种“社会相互作用”,却不能说一点儿都没不好的影响或是侵害到他人的生活。在与其他乘客面对面的接触中,对于他人的期待,脱裤子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是在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吸引他人眼球,完成一种行为艺术。但是,当别人在冬天的地铁车厢里穿戴得整整齐齐时,这些人除了穿着短裤,下半身却是光光溜溜的,不用说,事情本身产生的反差感,会令身边的人感到尴尬及某种不安。一位母亲身边,站着半大的女儿,母亲看见有人突然脱裤子,赶紧捂住女儿的眼睛,并做出其他愤怒的反应,这在本土的习俗中,一点都不让人奇怪。

“不穿裤子坐地铁”活动的发起人也承认,这是抄袭了老外的玩乐手法。游戏精神体现生活态度,老外玩“不穿裤子坐地铁”,大概不会与他们本土的习俗相冲突,因“南橘北枳”效应,本土却一定会产生。冲突的结果还会波及更多的人,所以就有了褒贬和质疑之声。如果这项活动的主持人调整一下思维,下次玩同类行为艺术时,将“不穿裤子坐地铁”改为“少穿衣服坐地铁”,可能就会降低与习俗的冲突了,且同样能接近低碳生活的目标。只不过那样,行动的效果就要打折扣,造不成“不穿裤子坐地铁”这样大的响动了。 伊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