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颖 见习记者 黄盈 文 李焱 图
河南有句民谚:“河南民歌在信阳,信阳民歌在商城。”此言不虚。在这次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发现中,“歌舞之乡”信阳商城就发现了不少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花伞舞、仪式歌最具“豫韵楚风”。5月10日,在商城县文化中心,当地群众演员用舞动的花伞、婉转的嗓音,为采访团的记者一行进行了现场展示。
花伞舞舞出新天地
据当地人讲,花伞舞也叫“刘二姐赶会”,据传,商城县境内有一户刘姓人家,家中两个女儿,大姐出阁后,次女与母相依为命,二姐一十八载从未出过门。这年元宵节,二姐一心要逛庙会,其母再三劝阻,二姐执意要去,无奈,母只得亲领二姐去赶会,母疼爱女儿,特备雨伞一把,一防骄阳照晒,二防天变雨淋。在赶庙会途中,天生丽质的二姐引得不少人的青睐,为避人窥视,二姐撑伞遮之,岂知遮之不及,竟闹出不少笑话。后来,艺人们据此情节编演了花伞舞“刘二姐赶会”。
后来,中央歌舞团、河南省歌舞团前来采风后,借用芭蕾舞的特点将花伞舞改造成为经典民间舞蹈,1959年参加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银奖。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花伞舞由一把伞演变成五把伞、六把伞乃至多把伞。第一届信阳茶叶节组织的花伞舞方阵甚至达到100把伞。
据当地的花伞舞老艺人刘世臣介绍,商城花伞的道具是用当地油布伞骨架,把五色彩线或琉璃珠缠在伞撑上,表演时,“刘二姐”打着花伞,丑婆伴随左右,走出十字步、垫步、搓步、碎步、错步等舞步,配合扛伞、转伞、甩手帕、风摆柳、拍肩、抖扇等动作,音乐唱腔选自民间小调,用丝竹弹拨等乐器伴奏。
上世纪80年代至今,该县民间演出团体映山红艺术团、八月桂花遍地开艺术团把花伞舞打造成品牌,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景区演出,累计达160场次,为花伞舞的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城素称歌舞之乡,其中,仪式歌是大别山歌谣风格的代表。
仪式歌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清朝,是当地从古至今伴随着民间礼俗、庆典、祭祀等仪式而吟唱的歌谣,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鄂豫皖接壤一带。清末以后,仪式歌东经安徽金寨,北经固始,南经新县、麻城,西经光山、潢川辐射流传,遍布鄂豫皖三省接壤地带。安徽一带的民歌中,就有商城仪式歌的元素。
商城的仪式歌简洁明朗,生动形象,有礼俗歌、祭典歌、婚庆歌、节令歌、酒歌等,一般都以固定的套式代代相传,保留完整。随时代变迁,如今的仪式歌大多歌唱新生活。商城县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仪式歌在河南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形成原因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及深刻的历史地域特点。”
遗憾的是,同其他非遗项目的现状一样,目前,商城仪式歌只有付大坤、陈天明、林学文、王景堂等少数人还能唱,一些老的歌手先后离世或退位,一些中年歌手,有的转行,有的另谋生路,后继乏人,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