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何处找寻为官者的底线
40个教授为何要争当一个处长?
大学生为何容忍非法的“零月薪”
第一道关
“三年大变样”让权力伦理走样
“书法大省”的品牌效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40个教授为何要争当一个处长?

读《人才争夺打响“世界大战”》,我再次感受到在人才问题上中国吃的亏太大了: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截至2008年,中国已派出近140万名留学生,而归国留学人员不到三成,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超过百万。而美国《科学》杂志甚至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中国青年报》5月24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才滞留海外不愿回国?尽管作者在文章中没有明说,但也透露出一些信息:2008年2月,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毅然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在海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施一公说:“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从条件上讲,如果只从科研角度出发,我没有必要回清华,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

为什么国内不是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老实说,这不是我所能完全说清楚的问题。但我知道一点,国内有一种不利于做研究的价值导向:一个人只有做了官,才是最有出息的。一个学校编校史,总是将学校里出了哪个市长、哪个书记作为自己最值得炫耀的资本。搞校庆活动,县长要比教授专家坐更重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安心做学问搞研究的自然减少了,出现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位置的情形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要想在争夺人才的“世界大战”中不打败仗,那就必须将目前的这种做官第一的价值观颠倒过来。如果能做到,那就不会有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了,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形,有40个处长去争一个教授的位子。有了爱做学问搞研究的氛围,愿意回国搞研究的人自然多了。 汪 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