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华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乔叶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得主乔叶是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她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以最高票数,在5篇获奖中篇小说中排名第一。这位最早以散文写作进入文坛的女作家,近年来频繁活跃在小说领域,她有何感触要与读者分享?昨日,记者采访了刚刚从杭州归来的乔叶。
“鲁迅文学奖3年才评一次,而且是我国中短篇小说奖项中最权威的,得知获奖,非常高兴。”乔叶谦虚地说,这次鲁迅文学奖竞争非常激烈,迟子建、王安忆等许多名家都有中篇小说参与评选,自己转型写小说仅有短短6年时间, 在小说领域还是一个“新手”,能拿到这个奖项既惭愧又兴奋。
“乔叶向来喜爱编织情节曲折的故事,这篇不事雕琢的小说是作者最拂人心扉的作品。作品没有了对情节的刻意经营,只是素面朝天地娓娓道来,以。”——一位文学评论家这样评价《最慢的是活着》。小说讲述了一个70后女孩和奶奶共同的心灵成长史,塑造了一个终身守寡、勤劳节俭、能干倔强的农村“老祖母”形象。
乔叶说,她最初从事的是散文创作,刚刚开始尝试写小说时特别怕写成“散文化的小说”,于是就尽量把散文的笔法藏起来,往往更为注重编织情节,“不过,《最慢的是活着》却运用了很多散文式的语言,小说中没有曲折的情节,语言平实,读者能感觉到我在小说中倾注了许多的内在情感和自身经历。”乔叶表示,有些人说《最慢的是活着》平实得像是“妙手偶得、信手拈来”之作,其实不然,这是一部“厚积薄发”的作品,需要有许多年的经历、融入很多的思考才能写就。
在散文和小说领域都有出色表现的乔叶,更为青睐哪种文体呢?“写散文就像是在草坪上走路,感觉是松弛自由的;而写小说更像是盖房子,讲究结构,要求要高得多。”乔叶说,散文追求自由和真实,正因如此,写作的时候会比较受限制,所能表达的东西也比较少,而小说是虚构的,给作者提供的想象和发挥空间非常大,挑战性也更大,她个人更喜欢小说创作,目前正在酝酿一部长篇小说。
对于有意走文学之路的朋友,乔叶也提供了经验和建议:“写作没有捷径,多看、多写,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乔叶强调说,一些刚刚从事写作的朋友往往觉得“生活在别处”,自己和周遭的生活似乎乏善可陈,这样的态度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生活之外,是不正确的,“多多观察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新近公布获奖作品名单,30篇(部)获奖作品获奖,其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5篇(部)。其中河南两位作家作品获奖: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获中篇小说奖第一名,郑彦英的《风行水上》获散文杂文奖。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二位获奖作家,听他们畅谈自己的写作人生。
获奖作品封面
本报记者 秦 华
省文联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的散文集《风行水上》喜摘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昨日,记者在省文学院采访了郑彦英。
“《风行水上》就像一本未曾切割的毛边书,保留了生活的本真面目,被一些专家称为‘毛边散文’,在这次鲁迅文学奖评选中,《风行水上》的网络投票和专家投票都是第三名,这说明读者和专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比较一致。”郑彦英说,鲁迅文学奖是与茅盾文学奖并列的当代中国两大文学奖之一,每3年评选一次,本届鲁迅文学奖有全国各地作者发表的众多作品参赛,最终却只有30篇(部)作品获奖。
郑彦英说,为了使作品有市场,他在散文写作中也尝试过多种表现方式,最终发现,完整地记录、表现生命感觉的原生态,才是最让自己满意和享受的写法。“在散文的美学规范下,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然而也束缚了作者的表现力,使作品少了生活和感觉的完整性,所以我写散文并不刻意去遵守这种美学规范,而是更忠于生命本真的东西,也许《风行水上》正是凭借这一点打动了评委和读者。”
最后,郑彦英真诚地说:“我是被广大网友和评委托举起来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所以,虽然奖项已经公布了一个星期,我心里依然充满感激之情。”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郑彦英
获奖作品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