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杨
新课改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究其根本,是要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近日,记者走进郑州七中,感受该校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发生的变化。
自学让学生更加自主
下午第一节上课铃声刚落,记者走进郑州七中高一(10)班教室,发现学生们都已经开始低头自学课本了。这是一节政治课,要讲的是《个人收入的分配》。黑板上投影出的是该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学生们针对提示,有目的地阅读课本,翻阅学习资料,并不时在书上圈划知识点或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加以标注。期间,老师在一旁对学生的自学方法加以指导,也会针对个别同学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据该节课的任课老师徐满堂介绍,郑州七中采用的是“自主学习+调节教学”的课堂模式,而“自学辅导”正是该模式的第一环节,通常时间会在10~15分钟之间。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存在哪几种分配方式?”……自学环节之后,徐满堂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出这些题目,并让同学上台来作答。这不仅是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重要知识点的强调和巩固。
黑板上的答案对吗?这也是由学生来评判的,老师会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徐满堂告诉记者,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能让学生表达的,会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才会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
学生们究竟掌握得怎么样?在对知识的梳理和精讲过后,老师当即就出了几道判断题来检测学习效果。“这些测试的重点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为了死记硬背。”徐满堂告诉记者,精心设计的测试题,可以确保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让学生从题目中总结出规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郑州七中,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新课改的引导下,学校“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转化。现在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再是看老师教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
在该校的一份《一节好课的动态考量标准》中,记者看到,除了学生听课的情绪和状态以外,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注重学法的指导等内容也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相比于学生是否“学会”,该校更重视的是学生是否“会学”。
据介绍,该校还在高一新生中开设了衔接课程,并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情况在课程中安排系统的学法指导,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并养成使之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