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松、竹、梅、兰、菊
《我们的她们》
1912年:《中华初等尺牍》
闲话“兔爷儿”
27
1
把诗写在现实的大地上
蔡省庐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1

第一问 古为今用才有生命力

——中国没有放弃传统文化

问: 最近,有外国评论家说“中国是放弃传统文化的唯一国家”。对于这种说法,你赞同吗?

答: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不赞同这种说法。中国什么时候也没有放弃过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可以被消灭,但是几千年所形成的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消灭的。更何况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博大精深,怎么可能说消灭就消灭了呢?中国传统文化非但没有被放弃,反而仍然在今天的中国延续。

不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平民百姓,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温家宝总理就经常引用古诗文表达观点。在前不久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就引用了好几句古诗句。其中有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温总理还说过,“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两句古语。前一句的意思是说,“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后一句的意思是讲,“即使兄弟之间有些小矛盾,但仍然是至亲的亲人。”这不都是最好的例子吗?

老百姓们都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无为无不为”、“天人合一”等等古代名句。只是这些年来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所淡化而已。

问:除了“四书五经”,你还读过哪些古书?

答:那太多了。《史记》、《资治通鉴》、《道德经》、《昭明文选》、《曾国藩文集》等等。

问:你读古书有什么体会?

答:这么多年古文化的学习,使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对我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人生态度的确立确实有很大帮助。书读多了,说话、办事、过日子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古人的影响。

现在我做人做事,都比较坦然。能比较客观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遇到的困难,保持良好的状态。有错误了也不担心,及时反省纠正自己,努力调整好心态,再回到人生正常的轨道上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嘛!我尽量做到“不贰过”,就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问:你周围的朋友爱读古书的吗?他们受你的影响吗?

答:有些朋友受影响。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在政府给领导开车。领导开会时,他就坐在汽车里读《资治通鉴》。

有人说,国学很难学,标准很严,门槛太高。我觉得国学是教人做人的,要做一个有大胸怀的人,而不是让人去侃侃而谈、津津乐道、自我陶醉的。如果每个人都按着国学所要求的去做,难的东西也就不是太难了。正因为做的人太少,而且常常只停留在嘴上,所以做起来才难。打个比方说,就像一个家庭有很多兄弟姐妹,如果一个人尽孝就很难很累,要是每个人都来分担就好做得多。

再比如说,现在推行低碳生活,如果只有几个人去节约环保、去低消耗,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改善生存环境的目的。而大家都去做,就会好得多,容易得多。

问:那你理解的国学教人做人的内涵是什么?

答:我认为是有民族信仰,爱国家、有胸怀,有骨气,有见识,敢担当,侠肝义胆。想想近百年的近代史,我们的国家曾经倍遭磨难和欺凌,为什么?就是几千年的文明精华没有很好地继承,我们的血液和气质中缺少了根基。何为根,就是真正的信仰。因为有信仰的国家和民众才会有凝聚力,才会团结。

或许我说话尖锐些,但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根是什么? 就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和信仰,国学的核心也就是文化和信仰。国学的根是什么?就是教我们做人,做一个有大胸怀的人。当然这很不容易做到。要不怎么连毛泽东都会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感慨呢?走人间正道、大道,肯定充满坎坷艰难,怎么能不沧桑?怎么能不艰难?就是因为难。坚守正道当然难。但是唯有其难,才更激励我们去坚忍不拔,不畏艰险。

问:几千年丰厚的中国古文化确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甚至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媒体报道说,最近几年,中国在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以方便外国人学习中文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很受欢迎。有人说这是“文化侵略”,是“中国的软实力”。对此,你怎么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