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今天你拯救大龄女青年了吗?
“恋爱实名制”击中大学教育的“真空”
药价一降就失踪
只有农民工代表才能代表农民工?
发展导向的正面效应
地方改革试验区集中涌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发展导向的正面效应

2月中旬,从邻国日本传来消息:本土GDP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然而,在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公布的“十二五”经济增速目标悄然调低至个位数。(3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

GDP仅仅是对发展的一种衡量,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GDP是好东西,也可能沦为坏东西。GDP增长可以成为发展的信心,唯GDP却只能变为有害的迷信。

好的GDP,绿色GDP,如经济学家曼昆所言,能给民众带来益处,“GDP没有衡量我们孩子的健康,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孩子更加好的医疗保健。GDP没有衡量孩子们的教育质量,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更好的教育制度。GDP没有衡量我们的诗歌之美,但GDP高的国家可以教育更多公民阅读和欣赏诗歌”。而坏的GDP,则正如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是充满穷人的富裕”。也就是说,过大的贫富差距,过多的社会不公正不公平,会凝聚到卖地GDP、黑色GDP、带血GDP、劣质GDP、垃圾GDP之类的“鸡的屁”上,使得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这牵扯到一个常识问题:增加GDP为了增加什么?GDP的概念,即为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概念。如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GDP的赞誉,它能“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它不仅关乎到施政者的政绩,更关乎到民众的福祉。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于它的平衡性。在于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平衡,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平衡。在衡量民生这样庞杂、系统的问题上,只用GDP指标来观照,不仅有局限性,而且不准确,会造成看问题角度的狭隘、残缺。可以说,GDP要讲环境伦理,也要流动道德的血液。GDP不能是“水货”,然而GDP指标很容易被施政者操纵,做成“水货”。GDP掺假,是社会悲剧,亦是改善民生进程中的哀伤。现在,世界上的主流经济指标已不再使用GDP,而更多地使用人均税赋指标、社会幸福指标、社会公平指标等更科学、更细致的经济、文化指标,这是因为GDP所能反馈的社会信息有限,不能更多地体现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不能更多地体现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唯GDP所带来的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牺牲,极大地削减了人们对它的认知与认可。

幸福指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是一种进步。尽管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不一样,但是,在现实语境下,只要不是被幸福,幸福指数作为发展的重要指标,远比GDP可靠、可信。幸福指数用于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人们的幸福感虽是主观的,但环境的友好、公共服务的改善等,却确实能够给众人带来身心的愉悦。这些幸福相加起来,便是民众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