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检察机关接受人大监督要注重“四性”
违规高尔夫击中多少“漏洞”
用改革创新精神
发展农机现代化
新语新论
以“双培”工程探索基层党建新途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语新论

★银行需走出“傍大款”模式

支持小企业可以给银行带来风险分散和边际效益的增加,特别是灵活的风险定价往往使服务小企业能力较强的银行在竞争中更胜一筹。2010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在股市和债市上的直接融资已经占到融资总量的1/4,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银行业分散经营势在必行。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观点

★地方政府不宜扮演市场主体角色

市场主体不应当是一级政府。市场主体应当是人格化的财产主体,其约束是硬的。市场主体的命运就是其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命运。马克思说:商品交换是一种惊险的跳跃,如果跳不过去,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自己。地方政府不是人格化的财产主体,约束是软的,不具有承担市场主体责任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在人民网理论频道发文指出

★个人所得税迄今的改革尚不理想

迄今为止,我国的税收征管机制仍停留于“间接”征收、“截流”管理的水平,这显然不适应建立在纳税人个人申报基础上的综合计征的需要。一旦走出既有的从源征税、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征管轨道,现实税收征管机制的“底线”便极可能被突破,从而陷税务机关于尴尬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谈个人所得税问题

★“中国模式”还能支撑“奇迹”吗

当前,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的事实,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式赶超”的奇特效应。在“中国崛起”似乎成为国际社会主流判断的情况下,何时超越美国成为国内外热议的焦点。那么,科学、理性看待“中国赶超”,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认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导燕继荣在《人民论坛》发表观点

★不要一天到晚唱衰制造业

在我看来,转型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产机制,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效率,改变我们的储蓄消费结构等,而不是现在很多企业说的要转产,放弃传统制造业,去搞高新科技、高端服务业。因为我们还处在发展的早期,我们的基础非常薄弱。

——樊纲在《人民日报》发表观点

★用“顶层设计”来深化改革

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新的高度上谋划改革的方略,实现改革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新改革方略,笔者曾称之为“结构性改革”、“整体改革”、“质变型改革”,其他学者称为“第三波转型”、“第二次改革”、“全面改革”。

——曾峻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

★分配不公的根源在哪

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用于收入分配的部分比例降低。此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开支是一种社会再分配手段,有助于普遍提升公众,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生活水平,亦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实际收入差距的作用。

——《 光明日报》刊文

★中国为何弥漫着社会焦虑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大批社会成员为家庭基本生活计,为自己前程计,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情形,致使社会焦虑现象成为如今中国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标识。中国现阶段社会焦虑的程度和范围可以说是严重的。

——《学习时报》发表吴忠民文章

★没工作也有养老保障

有条件的地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应与新农保合并实施。其他地方则应积极创造条件将两项制度合并实施。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将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

——《 人民日报》发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综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