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筹钱”
不是永远收费的理由
扶老人易,扶道德难
“穿马甲”的驻京办与“兜圈式”改革
修正一个错字
代价有多大
极端天气就在身边
权力可以“商请”法院
“暂缓执行”?
“性感营销”
是精神通胀的春药
减少医患冲突
需协调机制发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性感营销”
是精神通胀的春药

“性感营销”

是精神通胀的春药

如今,无论在百货商场还是网上小店,经常出现穿着似露未露的模特广告和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词,其中一些广告图片和文字的尺度之大,让不少网友惊呼“性感营销时代来临”。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25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94.8%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的“性感广告”很多,其中41.8%的人觉得“非常多”。(《中国青年报》9月20日)

在“开放”的西方国家,用“性”的手段来赢得商业利益或政治利益,亦为主流价值观所不容。但在我们这个传统和“保守”的国度,这种现象却泛滥成灾。专家认为这与“过度商业化”的趋向有关,但在笔者看来,这与精神信仰普遍性缺失的现实大环境有关——所谓“性感营销”终归是精神通胀“酝酿”的一碗春药。

有市场才会有需求,这是一个无比直白和简单的道理。

譬如影视剧正是“性感营销”风行的主阵地。某版本《红楼梦》“性感的十二金钗”,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波涛汹涌”,张纪中的“内衣秀鹿鼎记”,电视剧《秦始皇》频频出现的情爱戏镜头……性感元素横行于影视娱乐圈子,这些摆明了吸引公共眼球、具有“满足需求性”的“香艳消费”,虽引起口诛笔伐,但却从来不乏拥趸。如是商业推波助澜下的“香艳”,如是充斥着炒作、诱惑气息的“性感营销”,如是正在颠覆传统道德审美的裸露和挑逗,既然让社会反感至斯,引来骂声一片,又何来市场呢?答案就在于此。

无须回避,为“性感营销”埋单的还是大众,恐怕也包括那些在网上宣称自己性感疲劳的质疑者。未必是人格分裂,口头上的道德巨人之所以打不过欲望的矮子,根子在于“性感营销”这碗春药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缺乏抵抗力——因为我们的精神世界于今一片荒芜和空虚。在娱乐精神攻陷一切、功利价值渗透一切的商业时代,猎奇和窥伺成为本能,“性感营销”焉能不大行其道。

文化领域的“娱乐至死”,商业领域的“性感营销”……都是精神通胀的产物。这不单纯是不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还关乎整个社会的精神风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不得到救赎,有关部门再加强监管、商业再鼓吹道德自律,其实都于事无补,难以真正阻挡“性感营销”的滚滚大潮。纵然是将“性感营销”当成“黄毒”来打击,也至多是警察走了“狼”又来,来来去去不停歇。到最后,还得像改称小姐为“性工作者”一样,另外给“性感营销”起个名儿,无奈地默认其存在。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