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如何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避免“三型”干部
提高干部挂职工作质量
中原经济区破茧
重服务 强保障 聚人才 切实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原经济区破茧

这是一份“迟来的爱”。尽管姗姗来迟,但对于河南而言,已是弥足珍贵。

金秋十月,河南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跻身“国家队”。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1

河南经济的十字路口

“我们正在编制相关的配套规划及实施细则,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都在紧锣密鼓进行着,将来会一一公布。”10月11日,河南省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言“都忙翻天了”。

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一经发布,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中原经济区一时风头无二,成为政界、学界以及广大网友议论的热点。

中原经济区由区域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史上最快”,从谋划、论证,到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到国务院正式公布《指导意见》,整个过程仅用了一年半时间,但这背后却是河南长达多年的艰难等待。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后,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欲做中部崛起的“龙头”。但令河南尴尬的是,近年来,全国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先后得到国家批复,仅在中部地区以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就有湖北“武汉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等。与河南为邻的山东、陕西,亦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而河南却一直未获垂青。

2008年,河南以“中原城市群”为载体,争取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无果而终,而与其同时竞争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却相继获取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

河南作为中国第一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粮食产量最多,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落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亦相对滞后。

“河南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必须寻找突破的路径。”郑州文交所CEO张保盈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陈,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着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农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突出等难题,工业发展亦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困难。

值此“内忧外患”的竞争环境与发展焦虑的高压之下,河南一直寻求破茧。

“中原经济区为河南经济的腾飞提供了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可谓正逢其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对记者表示。

2

指导意见的三大特点

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以及保障措施。中原经济区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指导意见》公布后,被解读为“定位明确”,“亮点十足”。“《指导意见》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指明了方向。”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郑泰森看来,《指导意见》“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覆盖的区域比较广泛”,像湖北“武汉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皆为一个省份的特定区域或一部分地区,而中原经济区涵盖的区域比较广泛,不仅包含河南全省,还涵盖了河南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涉及地域广泛,人口众多。

二是“领域比较广泛”,力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三化”的协调发展,而其他经济区大部分涉及的仅是一个方面,譬如安徽“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旨。

三是“理念和内容比较新”,突出了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不但统筹区域发展,还统筹城乡发展,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三化”协调发展,并把“三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托的发展。

“‘三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为全国同类地区做出表率。”郑泰森认为,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也是河南亟待破解的重要问题。

事实上,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日益明显,促进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河南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充分发挥河南作为中原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使东部、中部、西部主要经济区的功能实现高效衔接,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腹地。”郑泰森表示。

采访中,亦有不少人士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对河南来说,还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

“也是一场大考”

“国务院关于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难得的‘东风’。”河南省景典钢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霍兆亮向记者坦言,该公司总部位于广西,此番机遇促使他们移师河南,图谋建设河南最大的钢结构企业。

像这样“借东风”的故事还有很多。据河南省有关部门统计,在该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中,已有3018亿元产业转移资本落户河南。“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投资乐土。”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表示。

不过,机遇与挑战并存。“河南既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这其间的农业现代化与现实条件的矛盾、土地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矛盾、生态保护与协调发展的矛盾等等如何化解,都需要探索。”张保盈坦言,“方向有了,概念有了,今后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方式去做,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蓝图。”

杨郑生则指出,中原经济区域内的各个利益主体未来如何统筹协调发展“也是一场大考”。中原经济区是一个跨省区、涉及29个市、覆盖1.58亿人口、土地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区,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如何与周边区域统一思想,消除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确需要政治智慧。推进中原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不仅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的“一体化”,还有5个省29个市之间的招商引资政策的协调问题等诸多难题。

此外,亦有专家担忧随着国家区域性发展规划的大范围铺开,在优惠政策相差无几、“特区不特”的情况下,对规划的支持力度有限,已贻误发展先机的河南,如何做到后来者居上?这都是河南未来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一切才刚刚开始,中原经济区任重道远。 王勇 李姗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