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5版:新闻时评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民间传书馆” 期待更多人复制 “求求你,读点书吧!”这是北京某广告公司董事长徐大伟对世人的呼吁。去年10月,他自掏腰包开创国内首家公益赠书的图书馆,取名“民间流动图书馆”。开张一年花掉50多万元,已免费赠出3781本书。他希望读者看完赠书,别塞于自家书架,而是转送别人。他还希望,这种“赠书、流动”理念能被更多人复制。(《中国青年报》11月17日) 笔者注意到,早在2009年2月,徐大伟就在网络上开始了“赠书之旅”,“你点书,我埋单”。而成立“民间流动图书馆”后,有人开始怀疑其动机是否炒作或作秀。在笔者看来,公益赠书能让更多人闻到更多书香,能启发更多人读书,炒作或作秀又如何?据说,徐大伟开馆专门公益赠书的初衷很简单:“自己是读书受益者,希望更多人用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的口号喊了多年,又有多少富而有余者,像徐大伟那样为之积极奔走,摇旗呐喊,甚至推行免费拿书不用还? 如今,“流动图书馆”并不鲜见,进社区、下农村、入企业等,号称“让服务延伸到家门口,让阅读走进每一个角落”。可是,多数“流动图书馆”并非真正“流动”:或捐一批书建个“爱心书库”就完事,或开一辆“汽车书屋”下去停个一两天……还有些“流动图书馆”驶进社区,纯粹为了兜售书籍。这些“流动图书馆”,恐怕徒有其名。 而徐大伟的“民间流动图书馆”,在坚持“纯公益、全免费”之时,尤其强调“让书流动”——让书“流”进来,再“流”出去,然后互相流传,以发挥每本书的最大价值。此乃真正意义的流动,传统图书馆的“借还”关系,在此变成“赠传”关系,或许叫“民间赠书馆”、“民间传书馆”更贴切。 而且,在书籍流动过程中,该“民间流动图书馆”购书、赠书、场馆租赁、活动支出、员工薪水等一切费用,都由徐一人承担,不接受任何组织、个人和任何形式的直接捐款。“只要公司能挣钱,我就一直做下去。”如此耗费时间与金钱,致力于推动“读书改变命运的运动”,实在难能可贵! 在读书者仍然太少,很多人认识不到读书价值的当下,这种可贵的公益赠书模式,应该被其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复制。因为“民间流动图书馆”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体现于为社会赠送了多少本书,更体现于,唤醒社会公众去发现和感受读书的巨大好处和无比快乐,从而带动“人人读书、人人传书、人人赠书、人人爱书”的社会风气,最终让“读书改变自己,读书推动中国”成为可能。在推进全民阅读过程中,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地向民众提供精神食粮,才能共同推动“读书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世界”的宏愿。 而作为普通公众,也完全可以为“民间流动图书馆”添砖加瓦。阅读完一本书籍,扔了可惜,卖废品又有糟蹋之感,束之高阁吧,又会使之蒙尘。不如从读书人变为传阅人,让富余书籍“流”进“民间流动图书馆”,再“流”给其他读者,在民间广为传阅,反复加以体味,以发挥其最大价值,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当你所捐赠书籍的受益者为无限多的人,又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呢? 不要担心图书在传阅中,是否会无踪影,只要在流失率和捐赠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仍可持续开展下去。何况,正如论者所言,这种充满诚信味道的公益赠书活动本身,已经在无声地对读者进行一次素质教育。在其呼吁世人“求求你,读点书吧”之时,笔者也想呼吁世人:“求求你,让书‘流动’起来吧!”“民间流动图书馆,人人是馆长!” 何勇海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