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重要新闻 | 4下一版 | ![]() |
|
||||||||||||||||
|
||||
为民急先锋的坚实足迹 ——郑州市疾控中心创新服务郑州都市区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杨彦鹏 通讯员 高士博 卢祎舟 幸福是大树,健康是沃土。传染病防治,实在是一件政府揪心、担心的民生大事。 为民高于一切,为民大于一切,为民急于一切。 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甲型HINI和手足口病防治,在疫情面前,郑州市疾控中心干部职工时刻坚守这一为民信念,充满着决胜的底气和必胜的豪气,挑大梁、当先锋,以百战百胜的业绩赢得百姓信赖。 决胜的“底气”哪里来? 一则是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疾控事业作为民心工程来打造,全力武装疾控“卫士”,投资9820万元建成的疾控综合办公楼、后勤辅助楼和综合实验楼已投入正常运行,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21523平方米,现代化的疾控中心成为百姓健康的科学保障。 二则是有一个健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科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理的工作机制,还有一支善于一线调研、把握实情、靠前指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疾控队伍。 郑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松强感慨地说:服务郑州都市区建设,“民不安康心不宁”,疾控中心干部职工时刻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涌心头。 “十二五”开局,看郑州疾控,可用一字来形容:降。 截至今年11月底,郑州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麻疹、风疹、霍乱、伤寒、手足口病等常见病以及新发现的传染病如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确诊手足口病发病率较去年下降30%。 “四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全年确诊麻疹病例发病率较上年同比下降87.0%;郑州市已连续32年未发生白喉病例,18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发病率较1978年均下降95%以上。 看内涵建设,也可用一字来概括:升。 关口前移,借智创优,成立院士工作站,实验室建设促进科研能力大大加强。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多种专业实现新突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理工作长效机制科学有效,疫情网络直报及预警更加精确,疾控工作连年走在全省前列。 防控疾病,服务大众。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被列为市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全民健康“一二一”行动走向深入,健康主题公园、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餐厅如雨后春笋,成为都市郑州新亮点,群众民生满意度大幅上升,在全国科学运动与健康知识教育活动评比中,郑州市获得三等奖。 一“降”一“升”,彰显疾控战斗力。 科学发展创先进,走在前列当先锋。郑州市疾控中心全面实施疾控绩效考核评估,着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围绕疾病防治和健康服务,紧紧抓住加强党同群众血肉联系这条生命线,动真情、用真心,深入城乡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疫情监测、流行病调查,同群众面对面交流、手拉手亲近、心连心沟通,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百姓身旁,把疾控人对人民群众的深深挚爱以及他们坚实的足迹印在7.5万平方公里的中州大地上,也印在千千万万郑州人民的心坎上。 身下基层添“底气” 责重如山,志存高远砥砺行。 站在发展新起点,郑州市疾控中心着力提升“急先锋”的精气神,用先进的疾控文化凝心聚力。 以疾控文化建设为抓手,中心党委精心策划,在新址综合办公楼大厅制作了体现疾控文化的浮雕壁画,以生命、阳光为主题,体现疾控人以辛勤努力为民众呵护生命,以极端的热忱为人民播撒阳光,其明确的象征意义和新颖别致的装饰效果,成为疾控中心文化景观的一大亮点。 他们将园区道路以国内外疾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人物命名,将疾控知识融入其中,营造出具有“疾控人”特色的文化氛围。同时,积极推进健康“一二一”行动,在园区设置了科学健身圈,健康生活方式的推进从每个职工做起。 为激发干部职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中心党委组织谱写《郑州疾控之歌》,引领常唱中心歌,在全省卫生系统院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唱出疾控豪情,唱出为民激情。 中心党委深入开展“科学发展创先进,走在前列当先锋”主题活动,采用集中动员、分类实施、专题培训、适时演练、整体推进的方法,涵盖17项培训内容,先后开设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文明行为教育,“严纪律、守规章、做表率”,“提升执行力,增强责任感,争当疾控排头兵”,“弘扬疾控文化,做文明标兵”等专题培训大讲堂,开展“我为疾控做贡献,争当岗位标兵”评选、“五比、五看、五过硬”竞赛和“争先创优当模范”先进典型事迹专题报告会,激励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疾控建设中。实施一线工作法,要求1/3时间抓学习强能力、2/3时间下基层,引导干部职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注重工作在一线突破,难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在走基层中锤炼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恪尽职守的工作品质。 (下转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